-
作者:裘山山
播音:阿达
音频:
浏览:
最新章节:042结局.mp3
- 家书_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最常写到的主题是记忆,他的多部作品探索了记忆跟遗忘、历史与现实、幻想和现实的关系。石黑一雄因记忆而获奖,记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前沿话题。中国作家也在这个方面有了探索,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就通过家书,复活了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来说,这些记忆都不该被忘却。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一封封书信和一幅幅原汁原味的老照片,立体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并以点带面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书中,不论是父母之间的第一封信,还是13岁时的作者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亦或作者当兵上大学和成家立业后与家人的通信,都是那个年代的最真实的情景记录。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青年时期的奋斗史和成长轨迹,也记录了因母亲错划右派给一家人带来的磨难,以及一家人在困境中相互慰藉、相互温暖的真切亲情。当这些真挚的情感和难以忘怀又不堪回首的往事被作者以不加任何修饰的质朴深情的文字呈现出来时,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之动容。家书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学、伦理、艺术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随着它走向末日的命运而被湮灭吗?回答是否定的。新世纪初,一场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亲情家园为宗旨的抢救民间家书行动拉开了序幕。从此,家书被定位为文化遗产,开始了抢救与保护的历史征程。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大国秘密战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佚名 播 / 桂南
- 《大国秘密战》可读性更强,一个个精彩、惊险、智斗、武斗故事,将使读者对当时的战争乃至世界局势产生全新的认识,可以说,这些间谍活动改写了世界的历史,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局势,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读者将看到人类在谍海世界里所进行的波诡云谲、登峰造极的生死较量。双面谍、三面谍、暗算、女色、金钱、角力、斗智……无不惊心动魄。虽然,书中所涉及的全部史实并不能都称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这些全部来自真实档案、个人回忆、专题研究的纪实文字,通过紧张、惊险而又扣人心弦的场面,透过千变万化、五光十色的生活故事,让读者走进一个神秘而又陌生的谍海,让读者体悟人类智慧张扬到极致时所进发的炫目神釆。
- 这些人那些事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吴念真 播 / 傅淳、小马
- 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正如大家说的那样,他是最会说故事的人,每一个短小的文章就像他活生生的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样,不是小说,是作者此生所经历的事。对于我这样超感性的人,常常会被感动的眼泪在眼里打转··台湾媒体创意人吴念真就善于捕捉生命一瞬间的亮光。他以诚挚真实的文字作为摄像的镜头,把未曾忘怀的一些人一些事剪辑成一部平面的人生电影。对于心中充满真美善的人而说,时光的沙漏只为记忆珍藏值得永远回味的画面,如吴念真所说的:“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吴念真笔下最想念的人,大概都是他真实生活中的亲人。母亲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至最后几乎连站都站不起来,以颤抖的声音唱着《旧皮箱的流浪儿》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生病住院的父亲,拄着拐杖,带远处独自跑来的孩子去看了最后一场电影。让他又爱又气的弟弟留下遗书“大哥,你说要照顾家里,我就比较放心。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初创纪实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高同声 播 / 七歌
- 蘑菇云、核爆炸、罗布泊,一连串熟悉又神秘的字眼,禁不住将人们的思想再次带回到九三大阅兵的现场。浩浩荡荡、威武壮观的东风系列洲际战略导弹战车群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了,中国人民真正为强大起来的国家自豪。新华社这样评说我们的大国重器出场:“东风浩荡,雷霆万钧;大国长剑,安全基石。当参加胜利日阅兵的第二炮兵6个导弹方阵威风凛凛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中央军委直属特殊兵种(正大军区级)。组建于1966年7月1日,由地对地战略导弹部队和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组成。机关编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基层编有各基地、旅团等。武器主要为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的战略导弹,包括短程、中程、洲际弹道导弹,远程巡航导弹。还分为陆基发射和水下潜艇发射。地地战略导弹部队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工程部队,作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是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战能力的主要核威慑和战略核反击力量。常规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装备常规战役战术导弹武器系统,遂行常规导弹突击任务的部队。
- 家书_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裘山山 播 / 阿达
- 家书_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最常写到的主题是记忆,他的多部作品探索了记忆跟遗忘、历史与现实、幻想和现实的关系。石黑一雄因记忆而获奖,记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前沿话题。中国作家也在这个方面有了探索,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裘山山就通过家书,复活了自己的一段青春记忆。无论是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来说,这些记忆都不该被忘却。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一封封书信和一幅幅原汁原味的老照片,立体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并以点带面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书中,不论是父母之间的第一封信,还是13岁时的作者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亦或作者当兵上大学和成家立业后与家人的通信,都是那个年代的最真实的情景记录。它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青年时期的奋斗史和成长轨迹,也记录了因母亲错划右派给一家人带来的磨难,以及一家人在困境中相互慰藉、相互温暖的真切亲情。当这些真挚的情感和难以忘怀又不堪回首的往事被作者以不加任何修饰的质朴深情的文字呈现出来时,每一位读者都会为之动容。家书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学、伦理、艺术等丰富文化内涵,能够随着它走向末日的命运而被湮灭吗?回答是否定的。新世纪初,一场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亲情家园为宗旨的抢救民间家书行动拉开了序幕。从此,家书被定位为文化遗产,开始了抢救与保护的历史征程。
- 朱成山_南京1937_百家讲坛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朱成山 播 / 朱成山
- 南京1937。八十年前,1937年的那个冬天更外寒冷,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疯狂地实施杀、烧、淫、掠的暴行,古城南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早在1937年8月15日,日军就开始对南京持续进行大范围的轰炸。11月12日,上海沦陷。侵华日军相继占领嘉兴、苏州,并继续向南京进犯。南京危急!那么面对日军飞机近4个月的狂轰滥炸,面对约20万日军分三路合围南京,中国爱国军民是如何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是谁仅凭一人一机就击落了6架敌机,成为中国第一位王牌飞行员?为什么守卫江阴要塞的中国军队能抵抗住日军陆海空三路立体式进攻长达五天之久?看了《南京1937》,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中国人的血泪史。主要讲的是1937年日本对中国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该书从国际视角客观理性审视历史,将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凝固成影像,成为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人类走向和平的共同记忆,凝聚起"捍卫良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共识,在首个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被誉为一部战争反思录、一部精神觉醒片、一座记忆博物馆,是震撼人心、引发思考、昂扬正气的历史巨献。书中的血腥画面令人发指。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城后,挨家挨户扫荡;将放下武器的战士骗至草鞋谷扫射;闯进国际安全区大开杀戒……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鬼子听到一位两岁不到小孩的哭声时,他们放下了刺刀,我以为他们会手下留情,但没想到的是其中一个鬼子竟然将一个点燃的炸弹塞到小孩的怀里,在他们刺耳的笑声中,“砰”炸弹爆炸了,可怜的宝宝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在滚滚浓烟中消失了。这群杀人魔不放过一位中国人,居然比赛谁杀的中国人多。短短几十天杀害了三十多万的中国人,那毫无人性的暴行,那血腥的场面让我不敢直视,眼泪忍不住地直往外流。
- 大国担当_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_赵莉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王锦秋、洪建国 播 / 赵莉
- 援非抗埃是经国家领导人亲自批准的重大行动,是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历史担当的国际大救援。2014年春天,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暴发埃博拉疫情,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吞噬。据悉,这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后的40年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传染病病毒大暴发。埃博拉病毒属于病毒学分级中级别最高的四级,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凶猛的病毒之一。本书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从埃博拉病毒写起,以危难时刻“中国来了”拉开救援序幕,着重讲述了首批援塞医疗队在疫区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第二批援塞医疗队在疫区如何“坚守主阵地”,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在疫区如何“抢夺制高点”。2014年春天,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暴发埃博拉疫情,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吞噬。据悉,这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后的40年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传染病病毒大暴发。埃博拉病毒属于病毒学分级中级别最高的四级,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凶猛的病毒之一。危难时刻,中国挺身而出。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临危受命,紧急抽调了多学科专业人员,他们直面生死,忘我工作,以精湛的医术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感人肺腑的生命拯救。
- 重返狼群2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李微漪 播 / 啸岚(啸兰)
- 李微漪的《重返狼群2》看完,久久难以平静,一种许久不曾有过的感动伴随着巨大的精神震撼升腾起来,格林最后离开它日夜相伴的“狼妈”重返狼族时一步一回头的情景,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嗓子梗得生疼,那是一种怎样厚重的情感,才能让人与狼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依恋与不舍!他们共同历经无数次的九死一生,一路相伴走到最后的离别。格林,我认为你是不幸的。刚出生没几天,甚至连眼睛都还没睁开就失去了亲生父母,母亲那甘甜的乳汁尝你都没有来得及尝一口,就被带到了这陌生的、充满“异味”的地方。兄弟姐妹相继死去,丢下你一个尝尽孤独的滋味。但同时,我觉得你也是幸运的,缘分让你和爱你的“养母”相遇,也因此你有了活下来的机会,并最终回到了你归属的地方,融入狼群。要知道,有和你类似遭遇的同类,有的直到死也没有获得梦想中的自由。从被年轻女画家收养到放归大草原,无一不充满艰辛。甘做“狼妈”的女画家,为了保证小狼野性,即使被抓被咬也不忍心剪去狼牙狼爪。为了给格林找一个狼群,女画家和她的男友在狼山住下的情节也让我感到震撼。想想吧,狼能危及人的生命,若尔盖草原的冬天有零下30℃,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而小狼格林也有情有义,在“狼妈”生病时把自己珍贵的存粮找出来给她吃。
- 【首发】吴建民谈外交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吴建民 播 / 李戈
- 吴建民谈外交_有声人物传记。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吴建民亲笔著书。首度对50余年的外交生涯进行回顾与总结阐述对中国外交格局的深度思考他是周恩来口中“精干的人”,也是陈毅点中的“将才”。他是世界熟知的“外交儒将”——吴建民!他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作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外交人员,拥有25年驻外经历,在联合国工作近10年。他被誉为一位“搞透了外交”的外交官!他是中国前驻法大使、2000年申办奥运会代表团发言人、2010年申办世博会“前线总指挥”。他说“外交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朋友”,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已过去,和平与发展才是新主题。在《吴建民谈外交》中,吴建民回顾50余年的外交生涯,坦承外交官的得失心路,详述做大国应有的心态与胸怀。我们中国人也必须懂得,几百年怎么落后的。我哥哥是一个少将,他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说这是中国军人的耻辱。为什么中国受人入侵?为什么保护不了老百姓?中国人为什么落后于世界?世界大变化主要是六百年。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是早于哥伦布,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我去新加坡看一带一路展览,当时一去就看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的船头,特别的高大。六七十艘,两三万人,浩浩荡荡——哥伦布,三艘船,不到一百人,这种对比,大家感受一下。那个时候中国的造船技术全球最先进,非常了不起。中国明朝时候还是开放的,后来就不准下海,海禁,所以中国最好的船烂在海里了,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也抛弃了。郑和下西洋算不算中国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机会呢?可惜被中国人自己丢掉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近代史百年屈辱史不可能发生。
- 死亡密码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佚名 播 / 丁月
- 死亡密码。斯大林在很长时间内都对贝利亚颇为器重,贝利亚也一升再升。斯大林死后,贝利亚迅速在党内被打倒,斯大林去世不到一年,贝利亚便被枪决,并在此后,贝利亚的种种恶行被揭露,苏联开动宣传机器迅速将其塑造成人民的叛徒。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拒绝为原苏联“克格勃”头目贝利亚平反的要求,认定1953年苏联最高法院对贝利亚的死刑判决是合法的。 1943年,苏联境内人迹罕至的卡廷森林,突然惊现“万人坑”。这些死者生前双手被反绑,脑后中弹,死状残忍。他们究竟是谁?为何惨遭毒手?德国苏联各执一词,到底谁才是这场人间悲剧的幕后黑手?血腥屠杀的背后又包藏着怎样的惊天阴谋?真相为何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才得以揭露?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终年虚岁89岁。照理说,蒋介石在耄耋之年因身体状况逝世应属自然现象。然而,因其曾经的赫赫权势,蒋介石的生前死后都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关于其死因的所谓“真相”也从来未曾停止。那么,围绕蒋介石的死,究竟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呢?发生在6年前的“阳明山车祸”是否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孔令侃的突然到访又让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关系蒙上了怎样的阴影?
- 陆战之魂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董保存 播 / 七哥
- 《陆战之魂》是一部向中国军改献礼的纪实文学作品,按集团军建制来划分章节,介绍了中国陆军十八个集团军的基本情况,包括各军队的初期建设、发展历程、驻地区域、领导人变更、参加的主要战役及救灾任务、所获荣誉、典型的英雄个人及集体等等。还有官兵之间的轶事穿插其中,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十八个集团军的铮铮铁骨和战魂风貌。其内容丰富,写作角度很广,但结构分明,脉络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若你想全面地了解中国陆军,这本书是不二的选择。 《陆战之魂》算得上是一部军史,但又不只是军史。因其叙事的精彩,对于对军事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这本书叙述流畅,语言精当,记叙史实时文字严谨详实,描述战争场面时语言磅礴有力,可读性很高。阅读时好像在看一部战争纪录片,文字都化成具象的影像——能看到队伍发展壮大的演变,能看到热血先辈前仆后继地为保家卫国牺牲自我;仿佛亲历战火硝烟,隆隆的炮火声中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坚守,奋勇杀敌时的嘶吼震撼人心;好像置身于军营之中,看到指挥将领顶着压力果断决策,看到出征前每一个人坚毅的眼神……行军途中的困难重重、战争的激烈焦灼、战士们的视死如归、将官的豪气果敢、部队的团结友爱在书中都有细致的、生动的描写。读完此书,深觉中国陆军一路走来的艰辛不易,为陆军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惊叹,也被他们杀敌卫国的雄心和保家护民的慈心深深感染,这可能就是陆战之魂带来的震撼,也是这本为我们真实、全面地展现中国陆军十八个集团军的《陆战之魂》的力量。
- 终极流亡:亡命天涯的国家元首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李涛 播 / hongning
- 终极流亡:亡命天边的国家元首_有声纪实文学。《终极流亡:亡命天边的国家元首》选取了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个国家元首的流亡故事,对其流亡前的政治生活以及流亡后的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刻的解读。巴列维、李承晚、西哈努克、藤森……这些曾在各国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都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流亡之路。他们中有的是滥用权力自食其果,有的是大志未成被人夺权,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退位……本书无意为这些流亡者的功过进行定论,只是将其失权去国的原委和盘托出,而由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权力,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极度的诱惑,而身处政坛的人对它更是趋之若鹜,他们为权力而进行的争斗从未停止过。善用权力为民谋福者,其统治才能长盛不衰;反之,滥用权力草菅民命者,其下场必定悲惨凄凉,甚至不得不流亡他国。独家披露15个国家元首的流亡路,深度解析15个政府首脑的不归之路。
- 中国高考报告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何建明 播 / 大力
- 《中国高考报告_有声纪实文学》是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9-2000年度)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2000年十大畅销图书。“每年的中国大学考试就像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和激烈程度是全世界所罕见的。一个叫何建明的作家写的一部《中国高考报告》详尽记录了这个高考大国的高考实景,读后对中国的当代教育会有更多的认识。”《中国高考报告》不仅风靡中国读者,而且被介绍到十几个国家,先后被日本等国家选入大学教材。作者说:我不知道国人听了这些女孩子的话后有什么感想?而我嗅到的却是一股浓烈的战争硝烟。20余年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使得今天35至50来岁年龄段的社会主流骨干们,每每谈论起它时都有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通过高考,已经走出了人生末途”的感觉。然而当这一代人的子女也开始走向高考战场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呢?新千年伊始,当国家宣布10年后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由目前的9%左右提高到15%的目标,全国各界为此齐声欢呼之时,不知是否有人想到在今后的10年间,中国一亿五千多万青年学生中仍将有85%的人不能步入大学。这个数字给予我们的是怎样的现实?那就是:上大学的竞争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激烈。竞争将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好校与差校、富人与穷人之间展开……因此,高考仍将是中国未来20年间百姓最关注的头等问题和影响民族复兴的大事。
- 国宝传奇_百家讲坛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荣宏君 播 / 荣宏君
- 国宝传奇_百家讲坛。坐落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物,是我国文物收藏的神圣殿堂。在这些数量浩繁的文物当中,有几件国宝级书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巅峰之作,精品中的精品,这其中就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等,跨越千年的传承。世事巨变,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政权更迭,在经历了种种坎坷与磨难之后,这些国宝最终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而它们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的归宿,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国宝级的书画作品,都是张伯驹在民国时期花重金收藏的,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张伯驹又陆续把自己的收藏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本次《百家讲坛》围绕那些经张伯驹收藏,并最终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文物,与大家共同解读,这些国宝级书画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 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南项城。张家的祖上向来看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到了张伯驹的祖父张瑞桢这一代,张家在河南项城也是十分有名望的读书人家。张伯驹自小聪明伶俐,八岁入私塾,九岁就会作诗,被私塾老师称赞为神童,并认为张伯驹如果稍加培养,将来必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因为有了文化、物质、情怀,这样三大收藏家必备条件,张伯驹与书画文物之间产生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众多的《国宝传奇》。
- 【首发】丹心素裹_沈安娜潜伏实录_肖玉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沈安娜 播 / 肖玉
- 丹心素裹_沈安娜潜伏实录_有声纪实文学_肖玉播讲。详述了沈安娜潜伏国民党中央即蒋介石身边14年的极具危险而又成功实施、发挥重大作用的的地下工作经历(情景非常感人),把中共党史和情报史上一段颇为传奇的历史公之于众。同时,通过沈安娜情报工作的记述,反映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后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地下情报工作的许多重大历史,如中央特科后期的历史、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情报工作人员的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吴克坚情报系统的工作等。沈安娜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诵读古典诗文,练习毛笔书法,写得一手娟秀的楷书和行书。即便是1926年,11岁失去父亲后,家道衰落,靠外婆接济和变卖家产为生,仍将她送入新式学堂泰兴县城东女校和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些都为她后来能以娴熟的速记技能顺利打入国民党内部奠定了基础。沈安娜是中共情报战线的杰出女战士。1935年未满20岁的她,在上海一片白色恐怖下投身革命,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搜集情报,成为“中央特科”后期的一名小兵。我的父亲华明之,1934年21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母亲同为“中央特科”的一员。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充满风险的秘密情报工作中,他们的爱情之花美丽绽放,成为对党绝对忠诚的夫妻情报组。丹心素裹传递了两位革命前辈坚定为党的事业奋斗贡献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贯穿全书,是沈安娜和华明之终生追求的精髓。沈安娜出身虽非大富大贵,但也非穷困潦倒的家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的选择代表了一批致力于改变国家命运的青年的政治诉求和主张。这种选择与党的进步思想的传播、动员和教育有关,与个人思想觉悟紧密相连。
- 旅程无终点_黎春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陆棣 播 / 黎春
- 旅程无终点_黎春播讲。本书讲述了白血病患者小米真实而传奇的经历。在重症病房经历和目睹了生与死的小米痊愈后,为完成对逝去病友的承诺,徒步远行,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如约抵达了有“隐秘的莲花”之称的西藏墨脱。因生死而承诺,以承诺超越生死。作品突破了同类题材的悲情基调和悲剧结局,带领读者重新认知生命价值,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旅程无终点上半部分写重症病房,下半部分写墨脱途中,两者都与死亡紧密相伴,核心是生死和承诺。生死是谈不尽的哲学命题。承诺是精神。故事是这样的——几年前,陆棣接触到许多白血病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相继过世了,一个活下来的白血病女孩触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她就是上海女孩小米。小米痊愈后,毅然辞去工作,独自远行数千里,途中两度面临死亡。而小米之所以不惜用命作为赌注也要走完这段旅程,仅仅因为她六年前对病友的一句承诺。她和小米同样得了白血病,但她过世了,小米活下来了。《旅程》后半部写小米在墨脱徒步。陆棣虽有小米旅途经历和情感起伏素材,有墨脱丰富全面的风土人情传说等资料,但是,他为找到徒步感觉,身体力行,一个60多岁的老人去徽杭古道徒步、仙霞古道徒步。丰厚的生活积累和翔实的病情、案例和信息资料,需要精选、提炼和压缩,删繁去冗,精益求精。
- 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孔庆普 播 / 赵龙
- 城:我与北京的八十年_有声纪实文学。1950年,建设局开始统一维护管理北京城墙和城上建筑物,以及跨街牌楼、门楼等古代建筑。而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北京市建设局道路科的孔庆普是这场浩大的维修和拆除的见证人。本书就是以两条线索记录了老北京城风风雨雨70多年,一条是作者的生平故事,一条是北京城修缮与维护的大事记载。从事市政设施养护事业四十八年的孔老先生始终认为自己有责任将数十年来调查、维修、拆除的古桥、城墙、城门、牌楼、门楼的技术状况及实施过程记录下来。晚年来,孔老先生对往事回忆起来记忆犹新,于是撰写了这篇回忆录,书中以两条线索记录了老北京城风风雨雨70多年,一条是作者的生平故事,一条则是北京城修缮与维护的大事记载。孔庆普先生历尽沧桑,而这本回忆录,从头到尾,如同一幅历史白描,无论写日常工作还是历史事件,决然没有文人墨客式的“抒情”,没有“意识形态”的说教,没有道德制高点,甚至没有评论,但是,却不放过细枝末节,笔到意到,一丝不苟。在平实的叙述中,显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内敛”,让你感受到一种历史“美学”,以及笔底流淌的深厚含义。孔庆普先生的这部回忆录,是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大历史。它将个人的一生和北京城数十年的变迁重合在一起,由一个个体承载如此沉重的“时空”,可谓“微言大义”。对我这个血液里流淌着北京基因,漂泊海外数十年的人来说,打开这本回忆录,就如同打开那沉重的北京城门;而当我合上这本回忆录,如同轻轻掩上北京城门。这之后,则是对那个消失的北京,难以消弥的怀念。
- 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完整版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彭继超、伍献军 播 / 七哥
- 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完整版_有声纪实文学。本书浓缩几百名亲历者之亲口讲述,汇聚数十卷高层档案之宝贵细节,几十处试验现场亲临考察,几十部绝密影片精心选取,集权威性、史诗性、故事性、科普性于一体,一部中国“两弹一星”的信史正传,一幕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序曲,一场冷战中对决“核讹诈”的暗涌之战。国家最高决策是一部中国“两弹一星”的信史正传,一曲中华民族振兴的壮丽颂歌。书中浓缩了几百名亲历者之亲口讲述,汇聚了数十卷高层档案之宝贵细节,几十处试验现场亲临考察,几十部绝密影片精心选取,集权威性、史诗性、故事性、科普性于一体。作者曾于2000年出版过同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两弹一星”实录》。如今,在此前基础上重新写作,加入了新的材料、新的采访。节选:为了表彰钱三强的科研成就,法国科学院1946年底曾向他颁发了亨利·德巴微奖金。1947年夏,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1944年任命他为研究员后,又晋升他为研究导师(法国科研学衔分4个等级,即教授级的研究主任、副教授级的研究导师、讲师级的研究员和助教级的研究助理)。钱三强的勤奋、才智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好评与同伴们的钦佩。当时,在留法人员中,得到这样重要学术地位的中国人,只有钱三强一个人。第二年春天,钱三强找到中共驻欧洲的负责人刘宁一同志和孟雨同志,向他们表示了要回祖国的心愿。“祖国的解放大约还需要两三年时间。”在卢森堡公园一条长凳上,刘宁一对钱三强说,“你们回到国内,先到北方一个大学呆下来,培养一批学生,准备迎接解放。新中国诞生后,你们是大有作为的!”钱三强把自己要回国的打算告诉了导师。约里奥教授听后不禁愣了一下,说道:“您回去之后上哪去呢...国家最高决策相关有声读物请收听:我拍核爆炸、核盾牌:国家最高决策1949-1996(节选)。
- 拒绝私了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李显福 播 / 柴巍
- 拒绝私了_有声纪实文学。本书通过女主人公被强奸后强烈要求起诉、拒绝私了这一事件,一方面揭露了现实社会官场上的黑暗,另一方面也歌颂了当今法制社会中正义战胜邪恶的强大力量。深夜的樟树林发生一起强奸案……被害者李一凡原本平静美满的生活轰然崩塌——丈夫离家出走,“说客”铺天盖地,谣言肆意而起,证物一度消失……一件平常的案件背后似乎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一股股势力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她的头上。面对威胁和压力,她该如何选择?她的命运将何去何从?环环相扣,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书,在如今社会中,我们每人的头上都会有一张“大网”,之间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时候,该如何利用?该如何选择?强奸案的背后竟然牵扯到无数人的利益,一股股势力交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她的头上。其说这是一部悬疑侦破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法制小说。它的重点并不是侦破手法等最新科技的炫技,而是关注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职场生活,在其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对社会、对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拷问。作者选取了一件平常到随时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强奸案为切入点,将笔触伸入文化教育系统、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普通人群,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官场,让形形色色、众生百态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小说还继续深层次地挖掘、深刻地鞭挞了鲁迅先生一生致力改造的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劣根性——以文化精神的领域为核心,向外辐射。
- 【首发】亚妮_没眼人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亚妮 播 / 阿唐
- 亚妮_没眼人_有声纪实文学。没眼人,是一群“瞎子”,传说在抗战期间是一支八路军的情报队伍,但是他们没有编制、没有档案、没有记录,只存在于老乡们的记忆和口口相传中。他们在太行山卖唱,行走于茫茫大山,却保存着辽州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态的演唱方式。辽州小调作为西部民歌的支流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支队伍,由11个盲艺人传承组成,70年来以流浪卖唱为生。亚妮用10年时间跟踪纪录拍摄,成书《没眼人》,讲述了这些“上天不要的人”的极其另类的快乐与自由的人生。通过一个女记者,在中国西部太行山深处的发现,亚妮用10年时间的跟踪纪录拍摄,讲述了发生在一支从抗日战争开始就为八路军谍战服务,被山里人称为“没眼人”的奇特队伍里的故事。这支队伍,由11个盲艺人组成,70年以流浪卖唱为生。没人知道那些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调,其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的演唱方式就保全在没眼人队伍里;没人知道这个与世隔绝的族群,如何在自己完全封闭的真常应物的行为方式中爱恨;没人知道这些“上天不要的人”,有着怎样极其另类的活着和死去的轮回世界;而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或传说,包涵战争悬史,关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生命一种生态蜕变的诘问。读者将穿过一个匪夷所思的《没眼人》世界,在层层揭秘中,看到一段闻所未闻的战争与和平的传奇。亚妮的作品《没眼人》主要来源于她与“没眼人”相处十年的日记浓缩精华,里面包括了很多土语的对白以及感人肺腑的故事。亚妮说,我写没眼人、拍没眼人,不是为了让人们可怜他们,而更想让人们感受这群人在他们的世界里快乐自由的状态,我们现代人已经远离这样的状态太久了。
- 中国看守所调查_大力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孙晶岩 播 / 大力
- 中国看守所调查_纪实社会有声小说_大力播讲。创作思想的起点早在30年前就已经开启。30年间,作者多次涉笔监狱、司法等范围,积累了大量跟踪采访的记录。同时,这个漫长而深入的过程也使作者有了对比思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孙晶岩运用正确历史观,对司法、监狱、人性执法的进展状况得出了较公正的结论。2009年,公安部监管局、宣传局和全国公安文联联合举办了一次“中国作家进警营·走进公安监所”活动。这确实是公安监所对社会的第一次全面开放。公安监所,包括看守所、拘留所和戒毒场所等履行的工作职能,是公安工作特别是执法职能的重要组成,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特殊性质,往往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也由于它的神秘和不开放,使得社会上也产生了种种猜测甚至诟病。应该说,看守所对作家和社会人士的开放,体现了当今社会我国公安工作的文明和自信。我想,你在两年多的采访创作中应该有体会吧?当我读到第五章《黑脸菩萨金洪文》这一章节时,一封让100多名在押人员落泪的女人来信也让我泪涕涟涟。这是一封在押人员的妻子的来信,信中提到了自己的不易,还有年幼的女儿对爸爸的思念,以及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盼望。当我读到他的年幼的女儿因为思念爸爸对着看守所的大墙高喊“爸爸!爸爸!”,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可怜的孩子哪里知道爸爸正在看守所里等待着法律的审判。中国看守所调查书中有无数感人至深的人性化执法故事:那个把看守所叫做“俺家那五百口子人”的警官、那个为艾滋病在押犯涂抹药物的警官、那个被少年犯叫作“爸爸”的警官、那个主张用优雅的唐诗来教化犯人的警官、那个主张将国家受灾情况严肃如实地告诉犯人的警官、那个挽救了死刑判决犯生命的警官……他们用洁白的人性之布擦拭着在押犯的心灵,他们人性执法的自觉性、细致性、坚持性让我们看到人类美好而高尚的心灵境界。
- 赵学儒_血脉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赵学儒 播 / 郑磊
- 赵学儒_血脉_有声纪实文学。本书为长篇纪实作品,记录了中国南水北调的建设历程,南水北调工程是首都的重要供水生命线即血脉,应急供水,能解北京干渴之急。北京从一个历史上河网交织、湖泊湿地星罗棋布的古都,变成了一个水资源极度缺水的现代化大都市,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对北京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这本书从南水北调工程伊始,记录了其建成的全部过程及历史意义。赵学儒说:”水这个题目太大。每个生命,从母亲怀孕时起,就必须要水来养育,之后漫长且短暂的一生,须臾离不开水。我对水的印记,应该是从挑水开始的。我出生在太行山一个小山村,叫西清源村。村子两边是大山,中间有条河,这河原来没名字,后来我写文章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清源河”。我从小喝水、洗脸、洗澡、浇地,好像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北方多旱,我们吃水要到水井去提;去挑。挑水一般都是男人的事情。我小的时候,爷爷每天早起,将挑来的水倒进水缸里。我是在似睡非睡的朦胧中,听到爷爷倒水哗啦啦的声音,那声音是我听到的第一支曲子,清脆、清澈、清晰。我长到一米出头,爷爷去世了,爸爸在外地教书,我便帮着妈妈挑水...
- 季羡林_牛棚杂忆_聂梅版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季羡林 播 / 聂梅
- 《季羡林_牛棚杂忆》是作者对其亲身经历的十年浩劫的一榜控诉檄文——季羡林被整的万念俱灰,生不如死,犹如人间地狱。这一天,他早早的准备了足以致命的安眠药片和药水,下定决心要“自绝于党和人民”,正当他动手自杀时,小将们破门而入,把他揪去开批斗会,这才得以苟且偷生,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人永远无法绕去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事件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是它对中国人心灵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停止,文革的影响己经渗入到我们的民族记忆当中去。它像一个特征符号烙在中国的皮肤和躯体的深邃中,在西方人眼中如故宫、长城、京剧一样,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征。那逝去的十年到底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我们该如何看待或反思那一段历史?这将是一个长久讨论的话题。季老用他诚恳真诚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他的亲生经历,每一个字都是心里挚真的话。当我读到在牛棚那些知识分子受到难以忍受的折磨,却百缘莫明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崩出一道口子,鲜血溢出来,撕心裂肺,滴成了充满血腥的文化大革命。那些折磨人的红卫队是没有人性的,我非常瞧不起他们,平时对教授、朋友很恭敬,到了大革命的时候,揭底最多、最残忍的就是他们,而他们却往往是被批斗的人身边最亲近的,而这一切就仅仅只为了头上的一个虚伪的头衔。人的本性,人的残暴,毫无遮拦的被挖掘出来。灵魂上有了污垢,抹不去,擦不掉。或许,有什么能清洗一下,人们也就不会那么糊涂,那么无情。季老写这部书的主旨不是要报复当事人,只是要后来人牢记这段血泪史,深刻反思十年浩劫的惨痛教训,让可爱的祖国再也不能悲剧重演了。巴金老生前也曾呼吁建立一座“纪念馆”,以史喻人。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部书《一百个人的十年》,图文并茂,也是一部了解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人间悲剧的真实写照。可以与季老的《牛棚杂忆》参照而读。
- 【首发】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邓飞 播 / 滕欢
-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_有声纪实文学。互联网的出现,曾经颠覆我们的沟通方式,将我们孤立在各自的屏幕前,透过代码嘘寒问暖。今天,我们正在从这种松散的社交网络中,找回凝聚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社会的不公必遭谴责,不幸的人也能及时得到援助……当无数微小的力量透过网络汇聚到一点,一切都将为之改变。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翻开本书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特别佩服邓飞,凭借自己的热情,毅力,积极拉动民间力量,为乡村贫困孩子送温暖。当初邓飞及另外两个发起人凭着一腔的热血,和最初凑齐的2万元钱,几经周折,最终选在黔西县沙坝小学建起第一个免费的简易食堂。午餐很简单,但孩子们却异常开心,这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于是就有了2011年的4月2日,邓飞与500名记者同行在微博上发起了“中国乡村儿童免费午餐”活动。号召捐出3块钱,让一个孩子吃上一份免费的午餐。而一场如滚雪球般的全民公益慈善大潮也由此掀起。这本书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就是邓飞从监督者到行动者的记录。其中完整记载了“免费午餐”从源起至今的故事。讲在偶然间得知贵州的留守儿童由于撤村并校、上学路程遥远而没有午饭可以吃的消息后,邓飞和他的伙伴们是如何在几年时间里,为一所所小学开伙供餐、在“郭美美”事件的冲击下仍得到网友们的信任,并推动160亿的国家计划。
- 期待每个黎明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王林梅 播 / 傅淳
- 《期待每个黎明》是一本有声纪实文学,是作者实实在在亲历的事件。 褐色的封面预示着这不是一本轻快的书,而封面的大幅头像上清秀的脸庞以及镶在那上面的两颗珍珠般的黑亮眼睛,却又分明透出希望的光芒。这,是一个特殊女兵的生命故事,这,是一名战士对命运的抗争。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肆虐的,是那唐山大地震,那夜,二十三万生灵涂炭,而王林梅——书中的主人公,那年她十九岁——却顽强的活了下来,尽管,是拖着全身瘫痪,只有头部能够活动的残缺之身,但毕竟,她活着,并且美丽!在图书馆,大略翻了翻,就被主人公不同寻常的经历深深的吸引,同样吸引我的,是她的乐观,坚韧,她的在苦难中对美的追求。借来,倾尽全心,花了一晚上和早上的两节自习课,终于读完了这本书,然后,我合上书,闭上眼睛,呆呆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个画面:一间不甚宽大明亮的房间,房里摆着一张床,王林梅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不是不想,是不能-----看着窗外大树上的两片树叶,在寒风中瑟瑟飘摇……想着想着,竟有些许潮气从紧闭的眼皮中逃逸出来。别人看到的都是她的坚强,他的微笑,她的美丽,但其实,在她卧床的三十四年当中,多少辛酸,多少艰难,多少苦楚,我不能想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技巧的烘托,没有刻意的表现,王青梅用自己一支仅能活动的手指,向我们淡淡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初中时参加运动会上力挽狂澜的辉煌,到被特招入伍的欣喜若狂,到在部队时的幸福时光,以及灾难后的苦痛悲伤……读着她朴素简洁的文字,我时常会被感动被震撼……感动的,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么乐观,那么坚强;感动的,是她和战友之间的真切情谊,同时也为自己前两天还和战友闹别扭。
- 【首发】大国威仪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刘小晖 播 / 赵龙
- 大国威仪_有声纪实文学。迎风猎猎的红旗,整齐划一的队列,绿、白、蓝三原色戎装在阳光下齐齐行进,似乎一个宏大的交响乐队在共同演奏一个单音节音符,却一下一下地锤击着观众的心弦,让你油然而生出神圣、肃、崇高的仪式感。猎猎军旗,三军风采;盛世尊严,大国威仪!提起三军仪仗队,相信每一个人脑海里的画面一如我内心的震撼,这样的场面在眼前一遍遍回放,这样的声响在耳边一遍遍回响。我们只是懵懂地知道每每重大国事和外交事件时,三军仪仗队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气度、威仪和风范。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普通民众知晓这风范背后的真实,宏阔真实的历史演进与宏大景观的细节意义。刘小晖著的《大国威仪》,恰恰是这样一部填补了军事史的一项空白,又深具人文关怀。而其行文布局又具有社会性,因此又不能仅仅以军事题材而定义其内涵和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建设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箭之王”钱学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意识,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些伟人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更美丽的明天作贡献。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崇礼重德,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我们首先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同时培养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人民就能生活幸福,安居乐业。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他们展现的是军队的威仪,从普通的军装到新式礼宾服,六次换装,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礼服、军刀、礼宾枪,独特的设计背后都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本书带您走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领略三军仪仗队的威武仪仗。
- 大国担当_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王锦秋、洪建国 播 / 谈心
- 大国担当_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_有声纪实文学。2014年春天,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暴发埃博拉疫情,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吞噬。据悉,这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后的40年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传染病病毒大暴发。埃博拉病毒属于病毒学分级中级别最高的四级,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凶猛的病毒之一。危难时刻,中国挺身而出。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临危受命,紧急抽调了多学科专业人员,他们直面生死,忘我工作,以精湛的医术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感人肺腑的生命拯救。王锦秋、洪建国两位援塞医疗队员,深入采访埃博拉患者及中塞医务人员、塞拉利昂政府官员等,积累大量素材,历时1年创作出39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担当》。《大国担当》一书,主题厚重,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内容震撼,着力聚焦国家意识,无私大爱,着重突出了在世界突发性重大事件中,中国积极参与应对的形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领会好、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体现好、表达好,让有意义的东西有意思,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接受,让我们的精神和价值真正传播开,使之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综合实力、付出贡献匹配协调、相得益彰。相关作品请收听:非典北京保卫战、国家_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
- 【首发】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杨早 播 / 七哥
- 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_有声纪实文学。一本文学界的2012!收录足以惊天恸地的世界空难大全!面对空难,如何能生还?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在灾难面前何去何从?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葬礼和墓地最为纯净,最能够使人们在名利场上的争斗中幡然地卸下铠甲,从而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恬淡而从容,但愿杨早所著的《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的读者在阅读后心灵上也获得如此洗练……《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还原世界空难史上15个著名的空难事件,倾情揭秘空难背后的故事,娓娓讲述空难自我避险小贴士。打开美国地图,会发现它在本土以外隔着加拿大还有一块领土——阿拉斯加。面积为151.9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在1867年以前是属于沙俄的,那为什么这个优良的海港最终会被卖给美国人呢?阿拉斯加的名称来源非常有意思,是爱斯基摩人使用的阿留申语的“Alyeska”,据说,在爱斯基摩人那里,阿拉斯加的意思是“很大的陆地”的意思。这个岛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东接加拿大的育空、不列颠哥伦比亚,南邻阿拉斯加湾、太平洋,西濒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北临北冰洋。它是第49个加入美利坚合众国的州,也是美国最大的州、世界最大的飞地地区。面积有171.7万平方公里。这个岛屿的命运非常有意思,这里和世界上许多岛屿一样,谁先占领,谁就是它的主人。在1741年,俄罗斯人首先考察了该群岛,并在这里建立自己的殖民据点。当时首先到达该岛屿的是俄罗斯探险家亚历山大巴拉诺夫,所以这个群岛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岛屿是超过1100个岛屿组成的美丽群岛。这个原属俄罗斯的岛屿在1867年被俄国人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我们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位于阿拉斯加的美国空军基地的一架C-47型飞机上。如果后来俄国人知道美国人依靠它建立了美国最优良的空军基地一定后悔莫及。相关有声读物:世界15起大空难秘闻、惊涛骇浪_世界大海难揭秘。
- 品读中国_品人录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易中天 播 / 佚名
- 品读中国_品人录_有声纪实文学。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的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挖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品读中国_品人录全书讲述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有那么回事”的感慨。历史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岁月带不走的熟悉的姓名: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他们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们的业绩不可磨灭,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对于他们的是非功过、善恶得失,人们尽可评头论足、争论不休,但这种聚讼纷纭,岂非恰好证明了他们的不同反响?本书是“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_中国文化系列”之一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被脸谱化了。本书勾沉史实,从文化角度品评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只眼,新颖的评说、生动的文笔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
- 【首发】胡风冤案亲历记_闫峰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沈国凡 播 / 闫峰
- 胡风冤案亲历记_有声纪实文学,可参考之前大力播讲的:王文正:我所亲历的胡风案。1955年5月,年轻的上海公安局工作人员王文正,被调到新成立的“胡风专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担任公安预审员,负责对被捕“胡风分子”的审讯工作。除担任主审张中晓、尚丁的工作外,还参与了对梅林、何满子、彭柏山等人的审讯。由于审讯工作中所牵涉到的这些人的“罪名”,他还到这些涉案人员的工作地或相关人员的所在地去调查,从而得到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对“案情”有了新的认识。上海是胡风自1930年代起一直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在那里他有众多的朋友,自然是“胡风分子”扎堆的地方。仅榜上有名的就有贾植芳、王元化、刘雪苇、彭柏山、耿庸、罗洛、张中晓、何满子等一大批人,而每个人又涉及到一大串他们的亲戚、朋友甚至学生。于是,上海和北京、武汉、天津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了这场运动的“重灾区”。由于上海地位的重要性,公安部将上海作为排查重点,王文正所在的“胡风专案办公室”,除接受市委领导外,还同时接受公安部的直接指示。按照三批材料编者按语所指出的:这些“胡风分子”,“他们的人大多是有严重问题的。他们的基本队伍,或是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特务,或是托洛茨基分子,或是反动军官,或是共产党的叛徒,由这些人做骨干组成了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一个地下的独立王国。这个反革命派别和地下王国,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那么,如何通过审讯来落实这些罪名呢?在本书中,我们第一次从审讯员的眼光看到了这些“胡风分子”面对审讯时的表现:他们无一人认为自己是“反革命”,多数也不相信胡风会是“反革命”,差不多都是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无论是与胡风交往较早的贾植芳;还是与胡风并无来往,只和贾植芳、耿庸有些来往的何满子;还是年轻的被认为是最“反动”的张中晓;还是与胡风自左联时就相识的“刎颈之交”、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彭柏山;还是毫不含糊地为自己“军统特务”的罪名辩诬的曾卓;还是仅因解放前与诗人罗洛一起在成都从事革命进步文艺活动而被视为罗洛在成都的“代理人”的林祥治……他们无一不是有什么说什么,诚实面对审讯者,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来直面人生这一大变故。这一切都给王文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爆炸现场_天津812大爆炸纪实_周滨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何建明 播 / 周滨
- 爆炸现场_天津812大爆炸纪实_有声纪实文学,此为周滨的播讲版本。天津“812”大爆炸有着太多的谜团和泪水,何建明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通过采访一个个幸存的消防队员及牺牲消防员的亲人的作家,记录下这独一无二的爆炸现场——悲壮!惨烈!无奈!罪孽!亲情、友情、爱情及自我存在的各种复杂隐秘的情感在灾难面前、在生死临界点面前一一尽显。2015年8月12日深夜,所有得知大爆炸消息的人都在为天津祈祷,“刚子走了”的那个微信截图在朋友圈里疯传,之后更多的责备声涌来,有对瑞海公司和相关官员的诅咒,也有认为消防指挥员是在瞎指挥,让那么多年轻的消防队员白白送死。那么,大爆炸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导火索是什么?消防队员和指挥官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生死死?自警铃响起时,真正的火情现场如何?大爆炸前的瞬间,他们留下了怎样的珍贵对话?动荡的爆炸现场,还意外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节外生枝?派出所被大爆炸炸得粉碎,他们的枪支弹药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火线的“绝密行动”怎样得以完成?作为烧伤最严重的消防队员岩强当时的情形如何,这位“烧焦人”如何复活?消防队员张超方在爆炸中创下奇迹,在昏迷四十多天后,在妈妈的呼唤下如何醒来?周秀政委在火场面前的真实心理怎样,如何完成预设中与女儿最后的对话?还有,那些一抱就碎了的尸体,甚至几乎汽化的尸体,如何让亲人面对?的确,天津“8·12”大爆炸有着太多的谜团和泪水,有着太多的“为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何建明在《爆炸现场》中将为读者层层揭开。参考收听大力播讲的:爆炸现场-天津812大爆炸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