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二维码
  • 作者:王卫平
    播音:王卫平
    音频:
    浏览:
    最新章节:006霸主陨落.mp3
  • 伍子胥出世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85年。吴国的君主寿梦上台后,喜欢自己的第4个儿子,想传位给4儿子,但4儿子不肯继位,寿梦为了能让这个小儿子继位,临死之前改变了嫡长子继位的祖制,改成“兄终及弟”,由自己的大儿子继位,传至次子、三子,最后传到这个小儿子。然而王位传到三子,三子死了之后寿梦的4儿子仍然不肯继位,大臣们只好让三子的儿子王僚继位,这就引来了寿梦大儿子的儿子公子光的不满。谋划通过暴力来夺取自认为属于自己的君主地位。正好这时候伍子胥逃亡来到吴国,参与策划政变。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祖上世代为官,为人正直,到了伍子胥父亲这一代,楚国遇上昏君,伍家命运发生了180度变化。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的老师,被太子的另一个老师陷害至死,伍子胥兄弟俩为了避免被一网打尽,伍子胥出走楚国,逃亡到了吴国。伍子胥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两个救命恩人,一个是江上渔父,一个是史贞女,这两人救过伍子胥之后都以自尽的方式保全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

历史探索 1264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吴晗_朱元璋传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吴晗 播 / 佚名
  • 吴晗_朱元璋传_有声历史读物。大明王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皇权,明朝的皇帝一个个性格鲜明。如果要是搁到19世纪末的西方汉学家来描述复杂的中国人,几乎描述的所有面貌在明朝的各位皇帝中都能找到样本。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弥勒教、明王教,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义的主要两支,出身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场瘟疫,夺走了大部分亲人的性命,他走投无路去了寺庙,作了行脚僧。人生的第一抉择,他投奔去了气势如虹的起义军,从最小的护卫做起,逐渐建立威信,发展自己个人的军队。身边聚集了同乡亲友、朋友,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将(徐达、刘伯温、常遇春、李善长等),从定远起步,所属势力范围可谓,四面包围,但北方的农民军正好作为屏障,抵挡住了元朝军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杀了许多很多有功之臣,出现了明朝历史上的四大案!死的人不计其数!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怕那些有能力的人再走他的路造反!因为朱元璋是穷人出身,所以他记恨贪污的人!正是元朝贪污的官吏太多,所以朱元璋的父母亲人才死去!在他的眼里绝不准许别人贪污!最开始是大于六十两就处死,到后来就是只要贪污就处死!毫不留情!可惜朱元璋只活了六十多岁就去世了!
  • 易中天中华史01祖先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易中天 播 / 佚名
  • 易中天中华史01祖先。中国古语讲“不识祖,不成人”。“祖先”这个概念,在中华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是无可企及、不可动摇的。易中天先生站在全球的视角上,洞察了处于荒蛮时期的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女娲到大禹一路走来,期间百万年的进化演变,虽然只能通过化石和传说去探寻最初的人类童年,但这样的童年是值得我们探讨与回味的。书中写到“从史前文明到人类社会的组织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从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家,也都有着各自的文化标志。在我们历史上依次是: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世界各个民族都有的,祖宗崇拜则是中国特色。正是它,决定了我们民族今后要走的路”。我们的祖先都很伟大,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童年,那么人类的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崇拜的“祖先”女娲、伏羲;炎、黄、尧、舜,又为何成为了蛙、蛇、鱼、鸟、羊、牛这些形状的呢?《祖先》,从女娲聊到了尧舜,每一个章节虽然只有寥寥千字都在为我们诉说一个故事,解决一个困惑,如“女娲的前身”“为什么是裸猿”“炎帝是谁”均是采用“提问”或是“设悬念”的方式开场。在这本书中,易老师采用的叙述方式十分有趣,他竟然用一种侦探小说的手段为你推翻了你曾经以为的“中华史”,例如:女娲是蛙而不是蛇。在这种侦探小说的叙述过程中,每一个小章节都像是一个环,当每个环中的问题得到解决时,它在不经意之间连成了历史的锁链,而我们已经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了中华历史的传说中。
  • 易中天中华史02国家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易中天 播 / 佚名
  • 易中天中华史02国家。为什么文明的标志是国家?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体制五花八门?从部落到国家,是历史的岔路口。世界各民族开始分道扬镳,朝着认准的方向往前走。罗马共和、希腊城邦民主,西周受命于天。《易中天中华史:国家》回到历史现场,探寻国家的起源和机密。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本书中易老师采用了一种与厚重历史不怎么相符的通俗性的写作用语,大量的使用自问自答试的写作方式,整本书的重点都围绕在『为何国家的建立才是现代文明的开端』这一问题的解答上。并且大量引用了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形成、发展、覆亡的过程,用以对比中华在同时代文化、政治的发展程度,给读者以一种非常广阔的视野。在很多例证中,易老师则举了许多『甲骨文』等上古文字的形成和演变,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 冷战谍中谍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冷战谍中谍。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美国总统杜鲁门怀疑美国原子弹计划已经暴露,命联邦调查局着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原子间谍、曼哈顿工程的核心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浮出水面。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腐败,而苏联社会主义正兴盛,这促使福克斯考虑帮助苏联。有了福克斯的帮助,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如虎添翼。 1962年10月14日,美国侦察机在古巴境内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巨型武器,然而早在两个月前,中情局局长麦科恩就已经获知,却没有上报白宫。198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苏联的大量情报人员被抓获,中情局内部出现了内应。埃姆斯的落网让尤尔琴科二次叛逃事件再次产生了猜测。 其实冷战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美国《时代》周刊自创办之初就将目光投向苏联,与二战期间让苏联将帅频频上榜不同,冷战期间的《时代》承载了更多意识形态色彩。以勃列日涅夫为例,1964年,勃列日涅夫刚上台,美国《时代》杂志就把这位浓眉虎目、器宇轩昂的苏联领导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后是象征苏联意识形态的镰刀、麦穗,还有布满了不知是白云还是乌云的天空。而自从1976年病重之后,勃列日涅夫出现在《时代》上的形象就与之前的英俊、刚烈、与美国叫板不同,变成了一个垂垂老者。1990年3月12日的《时代》封面标题是《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一年后,这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就戏剧般地坍塌了。搞笑的是,无论其捍卫者或颠覆者,都没有为之流血,更没有战争。今年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梳理《时代》周刊上的苏联面孔,可以看出,在美苏争霸的不断撞击交融中,《时代》也曾试图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多维视角观察苏联。从独裁强权到民主变革之路,《时代》见证了苏联的崛起与溃败,也见证了它自己——《时代》是冷战的一部分。
  • 汉奸末日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汉奸末日。1945年8月16日下午两点,南京颐和路32号,汪伪国民政府代主席陈公博的官邸笼罩在一片沉闷的气氛之中,树荫里传来的蝉鸣声使得聚集在这栋洋房里召开会议的一众汉奸心烦气躁。就在24小时前,他们的“幕后靠山”日本正式投降,在这次会议上陈公博宣布存在了五年四个月零七天的汪伪政权也就地解散,可是他似乎听到窗外隐约传来了百姓们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抗战结束后,周佛海等大批汉奸抢占沦陷区的行径,遭到多家报纸以及广大民众的谴责。周佛海为避开众人视线,在戴笠的安排下,隐居在重庆白公馆里。其实在抗战后期,周佛海已经秘密为军统提供情报。他自恃有功,逍遥法外。但是戴笠因飞机失事殒命,周佛海失去了自保的重要砝码。 周佛海使尽浑身解数想要脱罪,但舆论却久久不能平息。有媒体称如果不能处理周佛海,那么中国根本没有汉奸。在强大舆论压力下,“周案”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庭。随着案件审理深入,周佛海的汉奸之路逐渐清晰,他是名副其实的汪伪政府“设计师”。 1949年2月,在刚刚结束的平津战役中,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国民政府一片混乱,准备撤退台湾,行政院院长孙科紧急决定,将关押在狱中的汉奸凡有刑期者一律释放,以陈璧君为首的汪伪政要以及无期徒刑者则全部转移台湾。
  • 郑和下西洋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马骏杰 播 / 马骏杰
  • 郑和下西洋_百家讲坛。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由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访问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从此开创了大明王朝恢弘的一个航海时代。在这次下西洋之后,郑和又先后六下西洋,直到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他第七次远航并在途中病逝。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传播了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时间,曾经留下大量珍贵而繁复的档案文献资料。然而,这些档案资料,竟然在几十年后的明朝档案库中不翼而飞,并且从发现档案丢失的那一刻开始,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五百多年,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依然石沉大海、不见踪影。人们在为档案的丢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海量档案为何会不翼而飞、只字不留?既然档案不翼而飞,那么,后世的人们又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认识和了解郑和下西洋那些不为人知的恢弘壮举的呢?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明朝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就是“靖难之役”。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为求自保,发动反叛,以“靖难”也就是“平定国难”为旗号,向当时的皇帝建文朱允炆发起挑战,并在历时三年的残酷战乱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改变中国历史、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一代帝王。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朱棣的主要“敌人”,最终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明成祖朱棣自然如鲠在喉,寝食难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朱棣派出船队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那么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真的会出逃海外?郑和下西洋又是否真的是明成祖朱棣为追查建文帝的遗踪而精心布置的局呢?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继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堪称英主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外开疆拓土,维护了大明版图的完整。对内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并迁都北京,强化帝国统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宣盛世”。那么对于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真的会因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而派郑和下西洋吗?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 雍正十三年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林乾 播 / 林乾
  • 雍正十三年_百家讲坛。提到康乾盛世,人们记住了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常常忽略了在康熙和乾隆之间,还有一个雍正,但实际上,雍正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但到他的晚年,清朝国力有所下降。雍正继位后,大力扭转了这种局面,他快刀斩乱麻,整顿吏治,勤政务实,逐渐使清朝走向鼎盛,他的强势领导开启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雍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铁腕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雍正皇帝也是少数几个在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帝王之一,他的登基称帝,给后世历史学家心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他的突然死亡,给后世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难以解开的谜团;一部《甄嬛传》的热播,也让他的感情生活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雍正又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继位的合法性一直被人置疑,继位后他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又采取了非常手段,这些非常手段又非常在什么地方?他推行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政策,甚至设立的军机处、秘密立储制度,对后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但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话题,也留下了很多争议。功过是非,我们应该如何评说?
  • 【首发】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开元 播 / 佚名
  •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_有声历史读物。李开元先生写《秦崩》的时候并没有很俗套地从秦始皇驾崩,赵高李斯合谋开始说起。而是很独特地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的家庭开始说起,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侠义豪杰崛起的历程。李开元教授完全剖析透彻、还原事实秦帝国何以只有十五年的历史?秦始皇和秦二世竟然不过三代?如果刘邦是市井之徒,他凭什么条件吸引良将人才,崛起于秦始皇时代?项羽身为名门贵族后裔,他的足智和匹夫之勇,何以最后落得乌江自刎?单从历史人物看,刘邦为人大度、擅用人并乐于结交民间能人,这是因,有这样的名声在外,致使人才追随,这是果;隐忍、稳重这是因,被楚怀王派去攻取关中(决定刘邦先入咸阳称王的关键),这是果。相较之下,项羽年轻气盛、长于军事,背后有项氏一族的势力,这是因,被楚怀王忌惮,派去作为宋义的副将救赵国(决定项羽不能先入咸阳),这是果。再有,秦帝国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这是因,反秦组织不断涌现就是果。如此种种,让人深感因果不虚,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的天赋、继承于父母的个性等等,赋予他种种行为,种下种种因,收获种种果,真是神奇!
  • 【首发】帝王心腹和珅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师江 播 / 于航
  • 帝王心腹和珅_有声历史读物。跟着和珅从乾隆走到了嘉庆,从呼风唤雨的大臣走到了日暮途穷的阶下囚,我跟随着他走完了他短短40多年的人生。让我想起了书封面写的那句话,执着于权力的人,最终在权利更迭的时候覆灭。和珅从小出自于书香门第,因为亲眼看到了家族的没落,饱尝人间冷暖,所以和弟弟奋发图强,用功读书,想有朝一日做官报效国家。是金子总会发光,和珅得努力因为机缘巧合和贵人帮助,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在越来越多的权力的架空下,和珅尝到了权力的好处,也懂得了怎么样才能更快的获得权力。权力带给他金钱女子,一切一切他小时候曾经缺失和憎恨的东西,正因为他童年的缺失,使他的心成为了一个欲望的无底洞,成为了乾隆年间最大的蛀虫。最终走向了覆灭。有机会去恭王府看一下和珅的旧宅。简单介绍下和珅的出身。和珅原本是有家室背景的,他爸是福建兵马副都统(相当于福建军区司令),还有个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可惜和珅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境便一落千丈。世态炎凉,亲朋好友见靠山倒了,都不愿帮忙。幸得外祖父的善意资助,和珅得以进入咸安宫(当时最好的学校)学习。少年和珅非常刻苦用功,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四书五经更是烂熟于心。平时还可以模仿乾隆字体,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考场失意后果断放弃科举,进宫服侍天子,苦熬三年后终于抓住乾隆偶然间的一句问话,引经据典巧妙回答,博得乾隆的好感,得以侍君左右。此后,和珅凭借准确揣摩圣意的本领、出色的办事能力以及对商业理财的精通,平步青云,不到三十岁便位极人臣。同时,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搜刮敛财,入宫三十年便已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珅一辈子机关算尽,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乾隆驾崩次日,和珅便跌入万劫不复深渊,新皇出手,迅速被抄家清算,仅15天,和珅由大清二号首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 从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大家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张志君 播 / 张志君
  • 从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大家_有声历史读物。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北宋初年,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庠,由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为聚徒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所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为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这首先要从古代书院的功能说起,现在公认古代书院的功能,分为教书、藏刻书、祭祀三个方向。其中教书这方面,又分为日常和临时两个部分。日常的的教学部分,自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等都是基本教材,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授,其实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不懂的再与老师交流,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与业都在圣贤书中,老师只要做好解惑就行了。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宋朝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
  • 五四文坛旧事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许子东 播 / 许子东
  • 五四文坛旧事_有声历史读物。“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学运动之风轰烈来袭,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否定传统封建文化,倡导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先进文化,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一时间,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文学被推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全国上下文学青年纷纷追随,一呼百应。就这样,文学革命指引了当时万千先进思想者前进的方向。而这其中,不乏涌现出一大批为后世所熟知的民国传奇人物,更有无数故事传为后世佳话,抑或成为人们心头的不解之谜……直至今日,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许子东教授,将在这一系列节目中,揭开那些五四文学大家的故事的神秘面纱,讲述一段段多数观众只闻其名,却不知内情的民国过往……女儿即将香消玉殒。母亲忖度等着,若自己拿钱给她买药,倒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于是按兵不动,任着女儿往生命尽头挪步。1944年,张爱玲在小说《花雕》里,刻画了这样的一个母亲:自私、凉薄、冷漠。《创造》是茅盾第一篇短篇小说,1927年写于上海,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之后。小说男主人公叫君实,女主人公叫娴娴,三一律格式,写这对夫妻起床前数小时的意识流。一开始详细描写他们的房间,是一个波尔乔亚的生活标准:有镜子、睡衣、书桌、柜子,有外国的西服,有大床,门外还有小汽车的声音——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比较最早正面渲染都市西化中产生活方式的作品,茅盾的“小资情调”当时受到左派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的批评。
  • 终极刺杀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涛 播 / hongning
  • 《终极刺杀》,同名电影和图书,讲述肉食类猛禽的专家瑞秋,当南非知名人权领袖曼德拉进城时,一群联邦调查局的干员将她家设为观察据点,瑞秋成功破坏该暗杀计划后,她发现自己成了他们杀人灭口名单上的头号目标,智取杀人不眨眼的敌人,化身为她最钟爱的猛禽为自己的性命奋斗。
  • 【首发】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开元 播 / 佚名
  •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_有声历史读物。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争霸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楚亡》这本书是从那场史上最有名的饭局开始的,那场饭局自然就是鸿门宴。虽然这顿饭已经吃完两千多年,之前高中课本里面也学过。过了十来年,现在能记住的名句也就剩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竖子不足与谋"这两句。直到读到李开元先生这本书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场饭局是多么的神奇,尤其是这场饭局中的人以及每个人的命运,让这场饭局越发的引人入胜。陈胜、吴广起义为何以项燕及扶苏为号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说法错在哪里?谁又在乌江畔目睹了项羽最后的身影?为丰富《史记》中楚汉相争的历史细节,李开元追随太史公的足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楚亡》从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的结合入手,加上合理的推理及想象,为读者揭开了司马迁语焉未详的历史谜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也可谓一部向太史公致敬的作品。项羽为什么最终失败?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项羽失败的4个原因:①背弃关中回到楚国,项羽不继承秦国西部关中,而是自王于彭城,犯战略地理的错误。②项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不能妥善对待旧主楚怀王,引发以下克上的政治风潮,犯政治伦理错乱的错误。③以功高劳厚自做,行事逞一己之私见而不师法古人,犯固执已见,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④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犯迷信武力而忽视政治的错误。
  • 百家讲坛_镇馆之宝_第2季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葛亮 播 / 葛亮
  • 百家讲坛_镇馆之宝_有声历史读物。纵览文化瑰宝,解读历史谜题。自2016年起,每年六月《百家讲坛》栏目都会为观众朋友呈上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特别推出系列节目《镇馆之宝》。去年,我们介绍了曾侯乙墓、千古编钟、越剑传奇等精彩的内容,受到广大观众的强烈好评。今年,《镇馆之宝》特别节目全新升级,不仅加入了微信互动的网友提问环节,还将邀请参与考古一线的研究者为您带来更多的文物信息。今天是《镇馆之宝》第二季的第一集。我们的节目首先关注的是上海博物馆,去过上海博物馆的观众朋友可能知道,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百多万件,以青铜器馆藏为其特色,堪称中国青铜器收藏的半壁江山。走进青铜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件做工精美、长相如巨斧的青铜器。这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上博馆藏历史最悠久的青铜器之一,镶嵌十字纹方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考古文物工作者的研究,这件历史悠久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信息也逐渐的明晰。那么,这件稍显笨重的青铜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它又如何成为了上博青铜馆的第一件展品呢?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中,有一件至今被奉为上博分量最重、地位最高、经历最为曲折的青铜器,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这件雕刻有精美花纹铸有长篇铭文的青铜鼎,雄伟地伫立在青铜馆中。虽然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洗刷,但是保存的却如此完好,风采依旧。凡是参观过大克鼎的游客,无一不被它雄伟的气势、精美的纹路纹饰所震撼。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件闻名于世的镇馆之宝,在清朝末年出土后,却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一度险些流失于国外。在中国近代的百年百事中,有一个伟大的家族始终不厌不弃的保护着这件西周大克鼎。正是有了他们的护佑,这件国之重器才能安然度过那场百年浩劫。那么,这个自始至终护佑国宝的家族到底身居何方?国宝级的文物西周大克鼎,到底经历了哪些岁月的考验呢?
  • 不可复制的曾国藩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不可复制的曾国藩_有声人物传记。听《不可复制的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泽东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交迫之时。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在灾情则有黄河决口。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舆地之学。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出而致用,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我们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师名流之间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师期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之书籍,是如何地准备着应付事变,如何地关切时务,如何地虚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了。
  • 晚清最后十八年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黄治军 播 / 佚名
  • 晚清最后十八年_有声历史读物。这本书是从一个反面人物袁世凯写起的,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对他的影视形象也很了解,但从来不是很了解这个历史人物。袁世凯原来是个出生在大家在的“官二代”,而且是弃文从武,靠着自己的实力在朝鲜的战场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并且“23岁升官了,成了清国正五品的“同知”——也就是副市级官员,年薪80两,正式成为驻朝清军一个营的长官……后来写袁世凯在多次走正途请求回国未果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而时机终于到了朝鲜的东林党起义,袁世凯借着请求清政府出兵的机会,称病回到国内,并通过各种手段——面见李鸿章、贿赂权贵,达到了留在国内的目的。晚清最后的时代,正好在世纪之交。这是一个走向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血腥和杀戮的时代,当我们回首康乾盛世“夕阳无限好”时,也不由得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19世纪是欧美瓜分世界的时代,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紧锁着的国门,中国进入了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与非洲、印度和土耳其一样,等待着被肢解瓜分的命运。清朝,陈封历史史册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它的了解除了中学历史课本上那有限的粗略的知识外就是观看各种影视剧了,而这两者要么太粗糙要么太夸张,只有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才能最接近真实的事件经过,才能学习其中的智慧和处世的经验。这本《晚清最后十八年》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关于袁世凯的一些事迹,慈禧是怎样在后宫争宠上位的经过,还有详细的甲午战争详细的前因后果,以及戊戌变法的史实经过。扫清了我曾经认知的盲点,而那种愤恨、恼怒、痛苦、概叹的情绪却一直伴随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 大故宫_第4部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阎崇年 播 / 阎崇年
  • 大故宫_第4部_百家讲坛。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早在数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瓷器,从公元八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对外输出,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中国瓷器通过海、陆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因此也被誉为“瓷国”,可以说,瓷器是“丝绸之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载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水与土在人们的指尖缓缓滑过,泥与火在人们的期盼中幻化成形,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中珍品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从素瓷到彩瓷;从青花到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瓷器带给世人的永远是震撼和惊喜。而在帝制时代,代表瓷器制作最高水平的,无疑就是“御窑”,即皇家御用瓷窑。皇帝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国家最优秀的人才,选用最优质的原材料,采取最先进的技术,烧制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复、质量上乘的皇家以及国家用瓷。因此,御窑及御窑瓷器,记录了帝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所以,从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到后来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无一不是在千锤百炼中成就自己盛名的。那么,当我们回望御窑千年的历史,首先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御窑”景德镇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成长为誉满全球的“瓷都”的?在“五大名窑”的夹击下,它到底凭借什么才能脱颖而出?中国古人究竟如何在水与土的交融中、在泥与火的碰撞中,孕育出绝世的瓷中珍品呢?景德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众多的名窑中脱颖而出,宋真宗亲自为其赐名,确立了它在皇家瓷器制作中的核心地位。而真正实现王朝对景德镇全面的管理,则是在宋真宗之后、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神宗时期。此时的大宋王朝,开国已历百余年,官场懈怠、积弊丛生、兵弱民贫,励精图治的宋神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于是他任用名相王安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熙宁新政”,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王安石变法”。在变法期间,中国瓷窑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机构横空出世,它不仅将改变景德镇的地位,也将改写中国的陶瓷史。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设立瓷窑博易务,在景德镇积极推行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那么,宋神宗会选派谁出任景德镇的首任税官?而令人蹊跷的是,一代文豪苏轼为什么又会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首任税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呢?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阎崇年研究员继续与您一起,走近御窑千年的传奇历史,品读魅力无穷的瓷器文化。
  • 【首发】明朝大佬戚继光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阿喜 播 / 于航
  • 明朝大佬戚继光_有声历史读物。史学名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赞叹道:“在可能的范围里,戚继光已经做到至矣尽矣!”戚继光的为人处世,决定了他也许做不了一个能改变世界的英雄,却能成为一个在现有条件下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能人。读懂戚继光,读懂他的人生,也许就决定了你是一个只会制造问题的夸夸其谈者,还是一个能确实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戚继光出身于一个将门家庭,从小就受到为人正直、文武全才的父亲戚景通极为严格的教育,而由于他们都长期住在防倭寇的前线,对倭寇焚掠人民的景象历历在目,十分痛恨。所以从小就立下了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长大之后,戚继光怀着满腔热枕,奉命率领军队踏上了抗倭寇的艰辛征途。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第一次知道戚继光,那还是中学课本上的那个让倭寇闻名丧胆的戚家军。那时也曾让我敬佩不已,再读这本书,那个胸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少年,在我心中鲜活起来,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他,招募一支农民军,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成为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铁军,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从此南方无战事,当调任北方固守长城时,能时时不忘修固长城,军事训练,守卫疆土16年,戎马一生,然因反张居正运动的牵连,罢职还乡在贫病孤独中终了一生。
  • 【首发】离异男女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余静 播 / 陈歌
  • 《离异男女_言情有声小说》首部表现离异群体的治愈系暖心之作,揭秘离异男女的百态情感和戏剧人生。凭着已有的感情经历和女人特有的直觉,外加闺蜜女友们小范围内互授的恋爱经验,她将见面待处的男人分为四类:条件不合适又没感觉的、条件合适但没感觉的、条件不合适但有感觉的、条件合适又有感觉的。相亲不就是那么回事嘛,带着放大镜互相挑,总得互相看对眼才行啊。什么理想?很可笑,也许到生命的最后,才发现:这一生,除了糊口,就没干别的事。黑大师那名言被改写得真是精妙: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凡是不可实现的,就是所谓的理想。左思平调侃着总结。在感情里,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要想经营得好,最重要的都是,搞清楚对方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作者追踪调研多年,倾力打造;首次抛开个案,聚焦离异群体;多位男女主人公揭示离异后的感情状态,带你走近离异男女这个独特人群……《离异男女》一次对中国离异人群的深度探访,引发不同情感阶段的人们对婚姻的理性思考。
  • 【首发】嗜血的皇冠_于航播讲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曹昇 播 / 于航
  • 嗜血的皇冠_有声历史读物_于航播讲。历史上有一个皇帝,他文有王者气度,可压服号称当时文采第一的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武有万夫不当之勇,率三千精兵可破百万之师(实际四十二万);上马可统帅黑白二道,既能降服赤眉绿林草莽,招降各方诸侯;下马可治国安邦,又有知人识人之能,任用贤能。气度宽宏,你看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很多都是敌方将领,但他都能不计前嫌,甚至有杀兄仇人的干将也一样能收归己用。他就是刘秀。刘秀当为天子!这是刘秀的命,至少曹昇是这么看的,刘秀所作的不过是尽心尽力顺势而为,这一顺直接把自己顺上了皇帝宝座。我们每个人既有自己的宿命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可改有的难动,历史的潮流不可改变,我们要做的并谨记的无非是顺者昌逆者亡!刘秀的人格魅力加文治武功非常值得钦佩。能与刘秀比者,只有唐宗宋祖,外加康熙大帝。然而,唐太宗杀弟,囚服囚子毕竟不美,而宋太祖确自己不得善终。所以真正帝王胸怀,怀柔天下的千古一帝,只有刘秀和康熙皇帝两人而已。说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忍耐是很重要的,如果刘秀不肯忍到最后,时机还未成熟就公然和更始朝廷作对,他一定会被绿林军消灭。我们在生活中,虽不能像刘秀那样忍辱负重,但也要对一些小事进行谦让,只有先舍后得,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我们还应该谦虚谨慎,刘秀大破王邑几十万大军,声名远扬,还被有名的占卜师蔡少公谶过“刘秀当为天子”,可他从不张扬,小心翼翼地前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如此,谨慎地去处理一切问题,步步为赢,才能不出差错,使得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成功。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姜鹏 播 / 姜鹏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_有声历史读物。复旦大学姜鹏副教授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系列有声读物: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2部、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西汉与东汉之间。隔了一个短短的朝代。这就是历时十四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大提这一朝代,人们认为这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是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朝代去研究。这不仅因为王莽正式称帝建年号,还因为他掌握了实际政权,颁布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由书生通过干仕以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书生皇帝。然而这个新朝也成为了历史上很短命的一个王朝,甚至还没来得及传代就灭亡了,王莽也就成了新朝唯一的一位皇帝。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王莽的新朝何以会如此短命?姜鹏老师会从中给我们总结出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呢?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刘秀的成长历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在刘秀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话说南北朝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陈羡 播 / 佚名
  • 话说南北朝_有声历史读物。南北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又好又坏的时代,说它好可以找出一百条理由,说它坏也可以找出一百条理由,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出现了很多风云人物,也有不少败类。给人民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灾难。说到历史,总离不开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三国的乱世也没结束多长时间,比三国更乱的南北朝就来了,说好的合“久”呢?话说魏蜀吴谁也不是真正的赢家,倒让司马家的人坐上了老大的位置,建立了西晋。二十年之后,西晋开始衰败,衰败,衰败,终于,被从北方杀来的匈奴人给屠了城,京都失守了。皇帝带着皇亲国戚和朝中重臣一并南下,在南方,确切说是在南京当地地头龙的帮助之下,建立了东晋。无能的皇帝,临时的政权,腐败的大臣,这个王朝除了灭亡还能有什么结果呢?是的,后来它就灭亡了,南朝就开始了。中国受辱于外族,主要是当政者的劣势。两族相互斗争,若战陈然,事实上都是考验的政治。后汉自汉安帝永初年登上皇位,到公元189年,灵帝中平六年董卓入洛阳,这整整八十六年来,政权都在外戚、宦官手中,国家的紊乱可以想见。当时整个国家都指望着那些名人,而那时候所谓的名人大多沽名钓誉,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改弦更张,魏武帝曹操和诸葛亮都曾尝试过,一时之间的确是颇有成效,然而大势所趋,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力挽狂澜的,因而随着两人的身亡这些政令也随之消亡了。
  • 【首发】王树增_长征_苏扬播讲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王树增 播 / 苏扬
  • 王树增_长征_苏扬播讲。王树增用了六年的时间写作《长征》,试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还原给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还原给他自己。写作时,王树增曾说:“历史衍生的千山万水,生命承载的万水千山,无不令我动容。”数万大军,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流血牺牲,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这在人类迁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军旅作家王树增以笔为旗,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也是迄今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进入贵州,那里太穷,缺粮,养不起那么多的部队。最后只能继续向前走。进入四川,刘湘的部队把成都平原牢牢占据多年,基业根深蒂固,与之硬碰只有吃亏。最后不得已辗转反复,过草地,爬雪山,一路上非战斗减员数十万人(打散,饿毙,伤病,逃跑)一路上没有停止征兵,沿途不停补充兵源的情况下,只有几万人成功到达陕北。你去过泸定桥没有,说实话,当我看见这座桥的时候,当时只有个想法:除非外星人,否则人类是无法仅靠几位敢死队员‘爬铁索’‘飞夺’的……‘长征’在战略上是不得已的,过程是惨烈的,付出代价是巨大的。长征相关作品: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长征(达威播讲)、长征(东方播讲)。
  • 欧洲文明15讲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陈乐民 播 / 佚名
  • 欧洲文明15讲_有声历史读物。首先使我大概了解了欧洲国家的文明,同时也明白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有多大的!这本书用十五讲的内容把欧洲文明做了个基本梳理,大致讲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0世纪、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口语化,读起来很省力,其中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觉得通俗易懂是这本书最大的妙处,使我读起来不怎么费劲!但是笔法通俗、“口语化”跟内容的深浅没有关系,语言晦涩的不一定言之有物,清楚明了的不一定内容空洞。近世欧洲的文明,主要受三个影响,一是“17世纪”,二是启蒙运动,三是“自由”或“自由主义”。再有,陈先生说,要想真正了解欧洲文明,要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欧洲通史,二是欧洲思想史,三是艺文史。这本书虽然读起来不吃力,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容易让人接受。比如说,这位老师谈起十字军东征,谈起西方人侵入美洲,极力强调在促进交流上的文明意义。我对这类“入侵虽然不好,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交流”的历史观,虽然一向不太感冒,但也勉强可以接受。然而,当这位老师讲到,“这个问题呢,西方人是抢了印第安人很多地,杀了不少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也杀了不少西方人,这就不好说了。”我实在是没法忍受了。
  • 【首发】两航起义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张聿温 播 / 吕斌
  • 两航起义_有声历史读物。两航起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爱国壮举,是震惊中外的一件大事。两航起义对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是一个重大打击,切断了国民党政权的西南空中运输线,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解放全国大陆的进程。两航起义的成功,轰动了港九各阶层,震撼了蒋帮,引起国际注视。两航爱国员工首先高举义旗,直接影响了港九的资源委员会、招商局和中国银行等27个国民党在港机构相继起义,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加速了蒋帮的分崩离析。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国民党政权以有力打击。两航起义是一次爱国行动。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称它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两航起义是中国民航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我党领导两航起义的伟大壮举,是广大两航员工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大潮中,遵循党所指引的方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投向人民祖国怀抱的正义行动,它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史册。起义飞机于当日12时15分到达北京。至北京西郊机场欢迎的有空军司令刘亚楼、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空军参谋长王秉璋、周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等有关人员。11月9日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饭店宴请刘敬宜、陈卓林等一行。
  • 国史通鉴之两晋南北朝篇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方志远 播 / 方志远
  • 国史通鉴之两晋南北朝篇_百家讲坛。话说司马师(司马懿的长子)虽然是正统的风流人物,因为继承了司马懿的大业,也不能不为司马家自保,司马昭更不用说。与司马家相结合的人,大多为骄奢淫逸之辈,而司马氏的子弟也日日如此,因而才智日下;而那时时势艰难,人心又险恶;于是晋初百端待理,总觉得能等到灭吴之后再做,如徙戎一般急切的事情尚且没有时间做,遑论其他。而杨、贾等八王之祸是因铲除异己而起的。晋室的倾颓非一朝一夕之力,实则自初成立以来就埋下隐患,渐渐深入,这一趋势难以中止。一个国家所依赖的是实干者,这不是一两个臣子而是整个士大夫这一群体,士大夫群体如今可视为中产阶级,士大夫一般是有谋、有为、有守,旧的政府虽然覆灭了,建立一个新政府也并非难事,然而当时的士大夫真的是这样么?中国在那时候,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尚未清晰。 两晋南北朝这是一个被古人和今世遗忘的时代。今日去读这段历史,有着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感觉。这是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也是一个民不聊生,战事纷纷、政权不断更迭的时代。然而中国终于不像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一直处于各国并存的形式下,最后认归一统。在这三百年多的历史,可以得到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努力的事迹。其间有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但更多的为后世的统治者治国安邦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两晋南北朝的许多政权,兴亡迅速,往往它们的开创者不失为一代人杰,而后续者暴横愚蠢,期间令人猛省。我一直是不赞成把两晋、五胡、南北朝分得太开的。其实从五胡乱华拉开乱世的序幕开始。之后的历史发展一直错综复杂,并且相对连贯,各家血缘、师生、上下属,各种关系千丝万连,时间跨度极长,人物羁绊极深,随便漏掉一个重要人物不讲,一次重要战争带过,后面的各种恩怨情仇、家国设定就很难理解了。一般人光记住鲜卑匈奴羯氐羌就犯难了,你还要提前后赵、前后西秦、前后西北南凉、前后南北西燕、冉魏、北魏、东西魏、北周北齐宋梁陈。这不是要了老命了么?!(顺便说一句就算同用一个国号,国君也不一定有关系,比如前后西北南凉就是由三个不同的民族建立的政权,前后赵也分别是由匈奴和羯建立的)国史通鉴系列有声读物:国史通鉴(第一部)、国史通鉴之春秋战国。
  • 话说天下-2017年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阿龙
  • 话说天下-2017年_有声历史读物,至今还在播原来阿龙讲的阿龙_话说天下2009合集至阿龙_话说天下_2010年5月后的录音版本,会挑几个没发过的发一下。纵横天下,穿越历史,搜罗传奇,感受魅力。读不尽悲欢离合,盼不尽恩怨情仇。精彩的历史瞬间,别样的激情演义。尽在《话说天下》!由北京电台推出的节目《话说天下》都是历史小故事,内容包罗万象,非常值得一听!自从2008年一月在北京电台开播以来,每天一集,颇受听众好评和喜爱。非常适合于休闲解闷开车听。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不过阿龙的小故事有不少是野史,传说,听着挺娱乐大众的,很轻松,所以请不要用学术水平和正史来较真。人物志,战国事,乱世情散去的硝烟战乱,远去的金戈铁马,一段段往事,在这里风生水起,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尘封千年的历史,欲说还休的善恶古往今来,谁能占尽万事风流借用古人智慧,解读历史细节,这里是每晚必听的《话说天下》。节目本着尊重事实,正说历史的原则,从浩瀚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中,精选最具代表性、戏剧性、经典性的情节,再加上独特的撰写手法,以及精彩的演艺风格,精良的制作,把这些已经尘封了的历史传奇,历史人物全新演绎在电波当中。《话说天下》希望所有的听众,都能够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分钟里,享受到天下文化的精粹,分享到天下智慧的结晶。力求把《话说天下》节目打造成一档兼顾文化品位和大众口味的精品广播栏目。
  • 考古探源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刘庆柱 播 / 刘庆柱
  • 考古探源_百家讲坛_有声历史读物。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为历史的中断而没能延续至今,唯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如今,全球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也经常提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然而,追根溯源,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怎样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呢?尽管历史的风雨冲刷掉了许多记忆,但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古迹却保存着远古的信息。那么,从新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如何探寻到中华民族由来的踪迹呢?有学者评论说: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以中轴线来布局都城的建筑方式由来已久,那么,中轴线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它又蕴含着哪些深刻的文化理念呢?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传承到今天,可以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这些财富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墓葬,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可是我们在探寻古代墓葬的时候也会发现,历代帝王将相他们的墓葬规制竟然十分类似?那么这些或奢华或相对略显简朴的墓葬究竟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 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彭苏 播 / 李刚
  • 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_有声历史读物。每当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么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又经历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沼泽遍地的大草原,高耸入云的大雪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前进的路,更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谁也没想到这里面蕴藏着重重杀机。很多战士就在这片草原上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但其他战士前赴后涌,没有退缩。战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前进前进再前进。《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则是一个瑞士人薄复礼牧师以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角度,对其亲历的长征所做的客观讲述,从而可以从另一些方面了解长征中的某些事件。薄复礼是内地会来华的传教士,在贵州的镇远一带与红军队伍不期而遇,并且被俘虏了,从而极不情愿地跟着这支队伍到处辗转,时间长达18个月之久。虽然18个月时间在他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并不算长,但却是他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以至他本人也和长征一样,引起世人关注。这本《跟随红军长征的日子——一个外国传教士所亲历的长征》在《神灵之手》的基础上补充了其离开红军队伍之后直至晚年的大致经历,以及开头部分的从出生到蒙召直至来华被俘前的过程。这本书也是他本人的一部传记,而绝大部分篇幅仍集中在那特殊的18个月里。
  • 大写西域_央广版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高洪雷 播 / 陈敏、付淳
  • 大写西域_央广版_有声历史读物。初知西域,是从张骞通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开始,再识西域,则是从唐诗中认识,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描写;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激扬写照;以及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金戈铁马。工作以后,到新疆考察,真正见识了大漠戈壁,猎猎狂风,滚滚黄沙,残阳如血,驼铃声咽……加深对西域古国印象的,则是作者那首著名的《楼兰女子印象》,百合一样的肌肤,刀锋一样的鼻梁,太息一般的目光,丁香一般的芬芳……诚如作者所说,以天山为"提系",新疆是一只美丽的花篮,以天山为"书脊",西域又是一本打开的巨著。据介绍,经他仔细查阅与甄别,在西汉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绿洲城邦国家共有48个。大写西域作者从历史、地理、人文、掌故等方面对这48个古国进行了描画,每一章后面附有古国小传,书的开头还有14幅原创地图。活动中,作者介绍了西域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分享了自己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心路历程。三位专家或从发掘亲历者的角度,或从研究者、创作者的角度,带领读者轻松愉快地走近神秘而神奇的西域。说西域,就不得不提到回鹘人在唐朝历史上有着浓烈的一笔,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唐王朝向回鹘借兵才得胜的,回鹘人也因此在中原地区接触到了摩尼教,很快回鹘贵族抛弃了他们信奉已久的萨满拜火教,接受了摩尼教。后来,回鹘汗国瓦解,回鹘人西迁,其中一支到达新疆吐鲁番盆地,被称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他们在这里渐渐接受了佛教,柏孜克里克成为高昌回鹘的皇家寺院。
上一页 1 ... 7 8 9 10 11 12 13 ... 4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