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二维码
  • 作者:佚名
    播音:佚名
    音频:
    浏览:
    最新章节:30-跨越时空.mp3
  • 21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正以其对历史的沉思、勇于搏击的精神和宽大的胸怀迎接着新的世纪。未来的含义应该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过去的民族,是一个不能进步的民族。所以,中华民族在为人类进步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回顾、认识和总结过去,追忆往昔的文明,为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全片集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为一体,内容新颖、学术严谨,是一部难得的世纪影视精品,既是对国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最形象的音像教材,又可以丰富您的收藏。本盘以中国历史上不朽的经典文献为基础,结合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用现代的影视手法展现文明古国的璀璨文明。

历史探索 1264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文明的废墟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文明的废墟。“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废承载着古人对现代人的希望,希望现代人去发掘他们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完成未尽的使命。废墟是历史的见证,是前人对后人的寄托,是旧的文明的终点,是新的文明的起点。同时,废墟也是曾经没落的证据。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废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发现曾经的不足,开创明天的辉煌。但是,如果我们改造了废墟,使之成为高楼大厦,那么,虽然我们了解了过去,可是我们的后人就再也无从得知了。活生生的“教科书”没了。《废墟》,扑面而来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气的笔触。“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对废墟复杂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给我的第一个疑问,而当文中提到“废墟文化”时,我就更加疑惑,这里的废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废墟令他既恨又爱呢?废墟是文化的结束。废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秦始皇陵的废墟告诉我们一代君主的沉浮与霸气,黄鹤楼的废墟告诉我们建筑史上的辉煌与曾经,圆明园的废墟告诉我们旧时中国的腐朽与无能……
  • 她们_三十二个女人的长征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刘丽丽 播 / 才政
  • 她们_三十二个女人的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以前我也读过许多关于长征的书籍,但读完《她们---三十二个女人的长征》这本书,却依然让我感到深深震撼,心绪久久不能不能平静。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八万六千多人,到陕北时仅剩七千余人,战争是何等的残酷,而跟随中央纵队出发的30多位女红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几乎都走到了陕北。她们大多数在长征前都不是红军,而是在长征中成为革命战士的,她们中涌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女革命家: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贺子珍、刘英、邓六金……这本书描述的就是这三十二位追随红一方面军踏上长征的女红军,记录她们在长征途中以及长征前后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她们在长征途中所展现的个人魅力和非凡毅力,她们的崇高信仰与革命精神对当代人的影响和震撼,值得大家一起学习和探究。两万五千里摸爬滚打,风餐露宿,她们没有胆怯,没有退缩。她们毅然冲破封建的桎梏,与封建纲常伦理决裂,穿上列宁装、系上皮带、背上茶盅、打上绑腿,翻雪山、过草地。她们肩负的任务甚至比男战士们更为艰巨。她们背药箱、照顾病员,而照顾不仅仅是喂汤喂水,在敌人追击的时候,她们得抬上担架一路飞奔。她们还要宣传党的思想,扩红运动,寻找粮食……
  • 易中天中华史02国家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易中天 播 / 佚名
  • 易中天中华史02国家。为什么文明的标志是国家?为什么世界各国的体制五花八门?从部落到国家,是历史的岔路口。世界各民族开始分道扬镳,朝着认准的方向往前走。罗马共和、希腊城邦民主,西周受命于天。《易中天中华史:国家》回到历史现场,探寻国家的起源和机密。易中天认为,两千多年的中华史,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深远的变化只有三次:一次是西周确立封建制度,一次是秦始皇大一统,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建立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一次是辛亥革命,帝制退出历史舞台。易中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这部中华史的同时,又能在书写的过程中充分地照顾到读者的感受,这很不容易。比如,他在写春秋战国时,较少从霸主和诸侯的角度写,而是从那些小人物的个人经历出发,以小见大,以小人物的起落去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又比如,他在写汉朝时,不是像传统史学那样单独描述一个帝国的兴亡史,而是将其与西周、秦王朝联系起来写,试图从纵向的历史长河中理清规律,同时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写,试图从横向的世界视野中寻找启示。本书中易老师采用了一种与厚重历史不怎么相符的通俗性的写作用语,大量的使用自问自答试的写作方式,整本书的重点都围绕在『为何国家的建立才是现代文明的开端』这一问题的解答上。并且大量引用了全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形成、发展、覆亡的过程,用以对比中华在同时代文化、政治的发展程度,给读者以一种非常广阔的视野。在很多例证中,易老师则举了许多『甲骨文』等上古文字的形成和演变,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 易中天中华史01祖先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易中天 播 / 佚名
  • 易中天中华史01祖先。中国古语讲“不识祖,不成人”。“祖先”这个概念,在中华文化和历史中的地位是无可企及、不可动摇的。易中天先生站在全球的视角上,洞察了处于荒蛮时期的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女娲到大禹一路走来,期间百万年的进化演变,虽然只能通过化石和传说去探寻最初的人类童年,但这样的童年是值得我们探讨与回味的。书中写到“从史前文明到人类社会的组织依次是: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从氏族,到部落,再到国家,也都有着各自的文化标志。在我们历史上依次是: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是世界各个民族都有的,祖宗崇拜则是中国特色。正是它,决定了我们民族今后要走的路”。我们的祖先都很伟大,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童年,那么人类的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崇拜的“祖先”女娲、伏羲;炎、黄、尧、舜,又为何成为了蛙、蛇、鱼、鸟、羊、牛这些形状的呢?《祖先》,从女娲聊到了尧舜,每一个章节虽然只有寥寥千字都在为我们诉说一个故事,解决一个困惑,如“女娲的前身”“为什么是裸猿”“炎帝是谁”均是采用“提问”或是“设悬念”的方式开场。在这本书中,易老师采用的叙述方式十分有趣,他竟然用一种侦探小说的手段为你推翻了你曾经以为的“中华史”,例如:女娲是蛙而不是蛇。在这种侦探小说的叙述过程中,每一个小章节都像是一个环,当每个环中的问题得到解决时,它在不经意之间连成了历史的锁链,而我们已经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了中华历史的传说中。
  • 冷战谍中谍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冷战谍中谍。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美国总统杜鲁门怀疑美国原子弹计划已经暴露,命联邦调查局着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原子间谍、曼哈顿工程的核心科学家克劳斯-福克斯浮出水面。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腐败,而苏联社会主义正兴盛,这促使福克斯考虑帮助苏联。有了福克斯的帮助,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如虎添翼。 1962年10月14日,美国侦察机在古巴境内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巨型武器,然而早在两个月前,中情局局长麦科恩就已经获知,却没有上报白宫。198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苏联的大量情报人员被抓获,中情局内部出现了内应。埃姆斯的落网让尤尔琴科二次叛逃事件再次产生了猜测。 其实冷战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美国《时代》周刊自创办之初就将目光投向苏联,与二战期间让苏联将帅频频上榜不同,冷战期间的《时代》承载了更多意识形态色彩。以勃列日涅夫为例,1964年,勃列日涅夫刚上台,美国《时代》杂志就把这位浓眉虎目、器宇轩昂的苏联领导人放在了封面上,他背后是象征苏联意识形态的镰刀、麦穗,还有布满了不知是白云还是乌云的天空。而自从1976年病重之后,勃列日涅夫出现在《时代》上的形象就与之前的英俊、刚烈、与美国叫板不同,变成了一个垂垂老者。1990年3月12日的《时代》封面标题是《苏联解体——高涨的独立呼声把戈尔巴乔夫的帝国带向四分五裂》。一年后,这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就戏剧般地坍塌了。搞笑的是,无论其捍卫者或颠覆者,都没有为之流血,更没有战争。今年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梳理《时代》周刊上的苏联面孔,可以看出,在美苏争霸的不断撞击交融中,《时代》也曾试图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多维视角观察苏联。从独裁强权到民主变革之路,《时代》见证了苏联的崛起与溃败,也见证了它自己——《时代》是冷战的一部分。
  • 汉奸末日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汉奸末日。1945年8月16日下午两点,南京颐和路32号,汪伪国民政府代主席陈公博的官邸笼罩在一片沉闷的气氛之中,树荫里传来的蝉鸣声使得聚集在这栋洋房里召开会议的一众汉奸心烦气躁。就在24小时前,他们的“幕后靠山”日本正式投降,在这次会议上陈公博宣布存在了五年四个月零七天的汪伪政权也就地解散,可是他似乎听到窗外隐约传来了百姓们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抗战结束后,周佛海等大批汉奸抢占沦陷区的行径,遭到多家报纸以及广大民众的谴责。周佛海为避开众人视线,在戴笠的安排下,隐居在重庆白公馆里。其实在抗战后期,周佛海已经秘密为军统提供情报。他自恃有功,逍遥法外。但是戴笠因飞机失事殒命,周佛海失去了自保的重要砝码。 周佛海使尽浑身解数想要脱罪,但舆论却久久不能平息。有媒体称如果不能处理周佛海,那么中国根本没有汉奸。在强大舆论压力下,“周案”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庭。随着案件审理深入,周佛海的汉奸之路逐渐清晰,他是名副其实的汪伪政府“设计师”。 1949年2月,在刚刚结束的平津战役中,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国民政府一片混乱,准备撤退台湾,行政院院长孙科紧急决定,将关押在狱中的汉奸凡有刑期者一律释放,以陈璧君为首的汪伪政要以及无期徒刑者则全部转移台湾。
  • 郑和下西洋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马骏杰 播 / 马骏杰
  • 郑和下西洋_百家讲坛。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由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访问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从此开创了大明王朝恢弘的一个航海时代。在这次下西洋之后,郑和又先后六下西洋,直到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他第七次远航并在途中病逝。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传播了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时间,曾经留下大量珍贵而繁复的档案文献资料。然而,这些档案资料,竟然在几十年后的明朝档案库中不翼而飞,并且从发现档案丢失的那一刻开始,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五百多年,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依然石沉大海、不见踪影。人们在为档案的丢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海量档案为何会不翼而飞、只字不留?既然档案不翼而飞,那么,后世的人们又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认识和了解郑和下西洋那些不为人知的恢弘壮举的呢?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明朝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就是“靖难之役”。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为求自保,发动反叛,以“靖难”也就是“平定国难”为旗号,向当时的皇帝建文朱允炆发起挑战,并在历时三年的残酷战乱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改变中国历史、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一代帝王。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朱棣的主要“敌人”,最终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明成祖朱棣自然如鲠在喉,寝食难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朱棣派出船队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那么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真的会出逃海外?郑和下西洋又是否真的是明成祖朱棣为追查建文帝的遗踪而精心布置的局呢?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继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堪称英主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外开疆拓土,维护了大明版图的完整。对内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并迁都北京,强化帝国统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宣盛世”。那么对于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真的会因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而派郑和下西洋吗?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 雍正十三年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林乾 播 / 林乾
  • 雍正十三年_百家讲坛。提到康乾盛世,人们记住了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常常忽略了在康熙和乾隆之间,还有一个雍正,但实际上,雍正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但到他的晚年,清朝国力有所下降。雍正继位后,大力扭转了这种局面,他快刀斩乱麻,整顿吏治,勤政务实,逐渐使清朝走向鼎盛,他的强势领导开启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雍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铁腕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雍正皇帝也是少数几个在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帝王之一,他的登基称帝,给后世历史学家心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他的突然死亡,给后世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难以解开的谜团;一部《甄嬛传》的热播,也让他的感情生活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雍正又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继位的合法性一直被人置疑,继位后他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又采取了非常手段,这些非常手段又非常在什么地方?他推行的摊丁入亩、改土归流政策,甚至设立的军机处、秘密立储制度,对后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大清王朝的历史上,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但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话题,也留下了很多争议。功过是非,我们应该如何评说?
  • 终极刺杀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涛 播 / hongning
  • 《终极刺杀》,同名电影和图书,讲述肉食类猛禽的专家瑞秋,当南非知名人权领袖曼德拉进城时,一群联邦调查局的干员将她家设为观察据点,瑞秋成功破坏该暗杀计划后,她发现自己成了他们杀人灭口名单上的头号目标,智取杀人不眨眼的敌人,化身为她最钟爱的猛禽为自己的性命奋斗。
  • 【首发】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开元 播 / 佚名
  •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_有声历史读物。李开元先生写《秦崩》的时候并没有很俗套地从秦始皇驾崩,赵高李斯合谋开始说起。而是很独特地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的家庭开始说起,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侠义豪杰崛起的历程。李开元教授完全剖析透彻、还原事实秦帝国何以只有十五年的历史?秦始皇和秦二世竟然不过三代?如果刘邦是市井之徒,他凭什么条件吸引良将人才,崛起于秦始皇时代?项羽身为名门贵族后裔,他的足智和匹夫之勇,何以最后落得乌江自刎?单从历史人物看,刘邦为人大度、擅用人并乐于结交民间能人,这是因,有这样的名声在外,致使人才追随,这是果;隐忍、稳重这是因,被楚怀王派去攻取关中(决定刘邦先入咸阳称王的关键),这是果。相较之下,项羽年轻气盛、长于军事,背后有项氏一族的势力,这是因,被楚怀王忌惮,派去作为宋义的副将救赵国(决定项羽不能先入咸阳),这是果。再有,秦帝国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这是因,反秦组织不断涌现就是果。如此种种,让人深感因果不虚,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的天赋、继承于父母的个性等等,赋予他种种行为,种下种种因,收获种种果,真是神奇!
  • 【首发】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开元 播 / 佚名
  •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_有声历史读物。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争霸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楚亡》这本书是从那场史上最有名的饭局开始的,那场饭局自然就是鸿门宴。虽然这顿饭已经吃完两千多年,之前高中课本里面也学过。过了十来年,现在能记住的名句也就剩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竖子不足与谋"这两句。直到读到李开元先生这本书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场饭局是多么的神奇,尤其是这场饭局中的人以及每个人的命运,让这场饭局越发的引人入胜。陈胜、吴广起义为何以项燕及扶苏为号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说法错在哪里?谁又在乌江畔目睹了项羽最后的身影?为丰富《史记》中楚汉相争的历史细节,李开元追随太史公的足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楚亡》从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的结合入手,加上合理的推理及想象,为读者揭开了司马迁语焉未详的历史谜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也可谓一部向太史公致敬的作品。项羽为什么最终失败?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项羽失败的4个原因:①背弃关中回到楚国,项羽不继承秦国西部关中,而是自王于彭城,犯战略地理的错误。②项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不能妥善对待旧主楚怀王,引发以下克上的政治风潮,犯政治伦理错乱的错误。③以功高劳厚自做,行事逞一己之私见而不师法古人,犯固执已见,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④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犯迷信武力而忽视政治的错误。
  • 百家讲坛_镇馆之宝_第2季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葛亮 播 / 葛亮
  • 百家讲坛_镇馆之宝_有声历史读物。纵览文化瑰宝,解读历史谜题。自2016年起,每年六月《百家讲坛》栏目都会为观众朋友呈上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特别推出系列节目《镇馆之宝》。去年,我们介绍了曾侯乙墓、千古编钟、越剑传奇等精彩的内容,受到广大观众的强烈好评。今年,《镇馆之宝》特别节目全新升级,不仅加入了微信互动的网友提问环节,还将邀请参与考古一线的研究者为您带来更多的文物信息。今天是《镇馆之宝》第二季的第一集。我们的节目首先关注的是上海博物馆,去过上海博物馆的观众朋友可能知道,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百多万件,以青铜器馆藏为其特色,堪称中国青铜器收藏的半壁江山。走进青铜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件做工精美、长相如巨斧的青铜器。这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上博馆藏历史最悠久的青铜器之一,镶嵌十字纹方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考古文物工作者的研究,这件历史悠久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信息也逐渐的明晰。那么,这件稍显笨重的青铜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它又如何成为了上博青铜馆的第一件展品呢?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中,有一件至今被奉为上博分量最重、地位最高、经历最为曲折的青铜器,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这件雕刻有精美花纹铸有长篇铭文的青铜鼎,雄伟地伫立在青铜馆中。虽然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洗刷,但是保存的却如此完好,风采依旧。凡是参观过大克鼎的游客,无一不被它雄伟的气势、精美的纹路纹饰所震撼。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件闻名于世的镇馆之宝,在清朝末年出土后,却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一度险些流失于国外。在中国近代的百年百事中,有一个伟大的家族始终不厌不弃的保护着这件西周大克鼎。正是有了他们的护佑,这件国之重器才能安然度过那场百年浩劫。那么,这个自始至终护佑国宝的家族到底身居何方?国宝级的文物西周大克鼎,到底经历了哪些岁月的考验呢?
  • 五四文坛旧事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许子东 播 / 许子东
  • 五四文坛旧事_有声历史读物。“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学运动之风轰烈来袭,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否定传统封建文化,倡导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先进文化,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一时间,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文学被推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全国上下文学青年纷纷追随,一呼百应。就这样,文学革命指引了当时万千先进思想者前进的方向。而这其中,不乏涌现出一大批为后世所熟知的民国传奇人物,更有无数故事传为后世佳话,抑或成为人们心头的不解之谜……直至今日,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许子东教授,将在这一系列节目中,揭开那些五四文学大家的故事的神秘面纱,讲述一段段多数观众只闻其名,却不知内情的民国过往……女儿即将香消玉殒。母亲忖度等着,若自己拿钱给她买药,倒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于是按兵不动,任着女儿往生命尽头挪步。1944年,张爱玲在小说《花雕》里,刻画了这样的一个母亲:自私、凉薄、冷漠。《创造》是茅盾第一篇短篇小说,1927年写于上海,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之后。小说男主人公叫君实,女主人公叫娴娴,三一律格式,写这对夫妻起床前数小时的意识流。一开始详细描写他们的房间,是一个波尔乔亚的生活标准:有镜子、睡衣、书桌、柜子,有外国的西服,有大床,门外还有小汽车的声音——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比较最早正面渲染都市西化中产生活方式的作品,茅盾的“小资情调”当时受到左派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的批评。
  • 从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大家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张志君 播 / 张志君
  • 从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大家_有声历史读物。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北宋初年,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庠,由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为聚徒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所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为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这首先要从古代书院的功能说起,现在公认古代书院的功能,分为教书、藏刻书、祭祀三个方向。其中教书这方面,又分为日常和临时两个部分。日常的的教学部分,自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等都是基本教材,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授,其实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不懂的再与老师交流,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与业都在圣贤书中,老师只要做好解惑就行了。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宋朝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
  • 不可复制的曾国藩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不可复制的曾国藩_有声人物传记。听《不可复制的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泽东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交迫之时。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在灾情则有黄河决口。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舆地之学。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出而致用,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我们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师名流之间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师期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之书籍,是如何地准备着应付事变,如何地关切时务,如何地虚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了。
  • 大故宫_第4部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阎崇年 播 / 阎崇年
  • 大故宫_第4部_百家讲坛。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早在数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瓷器,从公元八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对外输出,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中国瓷器通过海、陆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因此也被誉为“瓷国”,可以说,瓷器是“丝绸之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载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水与土在人们的指尖缓缓滑过,泥与火在人们的期盼中幻化成形,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中珍品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从素瓷到彩瓷;从青花到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瓷器带给世人的永远是震撼和惊喜。而在帝制时代,代表瓷器制作最高水平的,无疑就是“御窑”,即皇家御用瓷窑。皇帝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国家最优秀的人才,选用最优质的原材料,采取最先进的技术,烧制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复、质量上乘的皇家以及国家用瓷。因此,御窑及御窑瓷器,记录了帝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所以,从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到后来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无一不是在千锤百炼中成就自己盛名的。那么,当我们回望御窑千年的历史,首先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御窑”景德镇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成长为誉满全球的“瓷都”的?在“五大名窑”的夹击下,它到底凭借什么才能脱颖而出?中国古人究竟如何在水与土的交融中、在泥与火的碰撞中,孕育出绝世的瓷中珍品呢?景德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众多的名窑中脱颖而出,宋真宗亲自为其赐名,确立了它在皇家瓷器制作中的核心地位。而真正实现王朝对景德镇全面的管理,则是在宋真宗之后、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神宗时期。此时的大宋王朝,开国已历百余年,官场懈怠、积弊丛生、兵弱民贫,励精图治的宋神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于是他任用名相王安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熙宁新政”,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王安石变法”。在变法期间,中国瓷窑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机构横空出世,它不仅将改变景德镇的地位,也将改写中国的陶瓷史。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设立瓷窑博易务,在景德镇积极推行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那么,宋神宗会选派谁出任景德镇的首任税官?而令人蹊跷的是,一代文豪苏轼为什么又会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首任税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呢?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阎崇年研究员继续与您一起,走近御窑千年的传奇历史,品读魅力无穷的瓷器文化。
  • 【首发】帝王心腹和珅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师江 播 / 于航
  • 帝王心腹和珅_有声历史读物。跟着和珅从乾隆走到了嘉庆,从呼风唤雨的大臣走到了日暮途穷的阶下囚,我跟随着他走完了他短短40多年的人生。让我想起了书封面写的那句话,执着于权力的人,最终在权利更迭的时候覆灭。和珅从小出自于书香门第,因为亲眼看到了家族的没落,饱尝人间冷暖,所以和弟弟奋发图强,用功读书,想有朝一日做官报效国家。是金子总会发光,和珅得努力因为机缘巧合和贵人帮助,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在越来越多的权力的架空下,和珅尝到了权力的好处,也懂得了怎么样才能更快的获得权力。权力带给他金钱女子,一切一切他小时候曾经缺失和憎恨的东西,正因为他童年的缺失,使他的心成为了一个欲望的无底洞,成为了乾隆年间最大的蛀虫。最终走向了覆灭。有机会去恭王府看一下和珅的旧宅。简单介绍下和珅的出身。和珅原本是有家室背景的,他爸是福建兵马副都统(相当于福建军区司令),还有个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可惜和珅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境便一落千丈。世态炎凉,亲朋好友见靠山倒了,都不愿帮忙。幸得外祖父的善意资助,和珅得以进入咸安宫(当时最好的学校)学习。少年和珅非常刻苦用功,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四书五经更是烂熟于心。平时还可以模仿乾隆字体,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考场失意后果断放弃科举,进宫服侍天子,苦熬三年后终于抓住乾隆偶然间的一句问话,引经据典巧妙回答,博得乾隆的好感,得以侍君左右。此后,和珅凭借准确揣摩圣意的本领、出色的办事能力以及对商业理财的精通,平步青云,不到三十岁便位极人臣。同时,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搜刮敛财,入宫三十年便已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珅一辈子机关算尽,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乾隆驾崩次日,和珅便跌入万劫不复深渊,新皇出手,迅速被抄家清算,仅15天,和珅由大清二号首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 吴晗_朱元璋传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吴晗 播 / 佚名
  • 吴晗_朱元璋传_有声历史读物。大明王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皇权,明朝的皇帝一个个性格鲜明。如果要是搁到19世纪末的西方汉学家来描述复杂的中国人,几乎描述的所有面貌在明朝的各位皇帝中都能找到样本。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弥勒教、明王教,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义的主要两支,出身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场瘟疫,夺走了大部分亲人的性命,他走投无路去了寺庙,作了行脚僧。人生的第一抉择,他投奔去了气势如虹的起义军,从最小的护卫做起,逐渐建立威信,发展自己个人的军队。身边聚集了同乡亲友、朋友,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将(徐达、刘伯温、常遇春、李善长等),从定远起步,所属势力范围可谓,四面包围,但北方的农民军正好作为屏障,抵挡住了元朝军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杀了许多很多有功之臣,出现了明朝历史上的四大案!死的人不计其数!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怕那些有能力的人再走他的路造反!因为朱元璋是穷人出身,所以他记恨贪污的人!正是元朝贪污的官吏太多,所以朱元璋的父母亲人才死去!在他的眼里绝不准许别人贪污!最开始是大于六十两就处死,到后来就是只要贪污就处死!毫不留情!可惜朱元璋只活了六十多岁就去世了!
  • 晚清最后十八年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黄治军 播 / 佚名
  • 晚清最后十八年_有声历史读物。这本书是从一个反面人物袁世凯写起的,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对他的影视形象也很了解,但从来不是很了解这个历史人物。袁世凯原来是个出生在大家在的“官二代”,而且是弃文从武,靠着自己的实力在朝鲜的战场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并且“23岁升官了,成了清国正五品的“同知”——也就是副市级官员,年薪80两,正式成为驻朝清军一个营的长官……后来写袁世凯在多次走正途请求回国未果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而时机终于到了朝鲜的东林党起义,袁世凯借着请求清政府出兵的机会,称病回到国内,并通过各种手段——面见李鸿章、贿赂权贵,达到了留在国内的目的。晚清最后的时代,正好在世纪之交。这是一个走向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血腥和杀戮的时代,当我们回首康乾盛世“夕阳无限好”时,也不由得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19世纪是欧美瓜分世界的时代,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紧锁着的国门,中国进入了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与非洲、印度和土耳其一样,等待着被肢解瓜分的命运。清朝,陈封历史史册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它的了解除了中学历史课本上那有限的粗略的知识外就是观看各种影视剧了,而这两者要么太粗糙要么太夸张,只有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才能最接近真实的事件经过,才能学习其中的智慧和处世的经验。这本《晚清最后十八年》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关于袁世凯的一些事迹,慈禧是怎样在后宫争宠上位的经过,还有详细的甲午战争详细的前因后果,以及戊戌变法的史实经过。扫清了我曾经认知的盲点,而那种愤恨、恼怒、痛苦、概叹的情绪却一直伴随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 【首发】明朝大佬戚继光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阿喜 播 / 于航
  • 明朝大佬戚继光_有声历史读物。史学名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赞叹道:“在可能的范围里,戚继光已经做到至矣尽矣!”戚继光的为人处世,决定了他也许做不了一个能改变世界的英雄,却能成为一个在现有条件下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能人。读懂戚继光,读懂他的人生,也许就决定了你是一个只会制造问题的夸夸其谈者,还是一个能确实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戚继光出身于一个将门家庭,从小就受到为人正直、文武全才的父亲戚景通极为严格的教育,而由于他们都长期住在防倭寇的前线,对倭寇焚掠人民的景象历历在目,十分痛恨。所以从小就立下了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长大之后,戚继光怀着满腔热枕,奉命率领军队踏上了抗倭寇的艰辛征途。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第一次知道戚继光,那还是中学课本上的那个让倭寇闻名丧胆的戚家军。那时也曾让我敬佩不已,再读这本书,那个胸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少年,在我心中鲜活起来,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他,招募一支农民军,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成为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铁军,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从此南方无战事,当调任北方固守长城时,能时时不忘修固长城,军事训练,守卫疆土16年,戎马一生,然因反张居正运动的牵连,罢职还乡在贫病孤独中终了一生。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姜鹏 播 / 姜鹏
  • 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_有声历史读物。复旦大学姜鹏副教授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系列有声读物: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2部、姜鹏品读资治通鉴_第3部。西汉与东汉之间。隔了一个短短的朝代。这就是历时十四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历史著作不大提这一朝代,人们认为这是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衔接过渡阶段,是汉朝的暂时中断。其实,这是应当算作一个独立的朝代去研究。这不仅因为王莽正式称帝建年号,还因为他掌握了实际政权,颁布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由书生通过干仕以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书生皇帝。然而这个新朝也成为了历史上很短命的一个王朝,甚至还没来得及传代就灭亡了,王莽也就成了新朝唯一的一位皇帝。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王莽的新朝何以会如此短命?姜鹏老师会从中给我们总结出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呢?新朝王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刘秀的成长历程。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在刘秀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首发】离异男女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余静 播 / 陈歌
  • 《离异男女_言情有声小说》首部表现离异群体的治愈系暖心之作,揭秘离异男女的百态情感和戏剧人生。凭着已有的感情经历和女人特有的直觉,外加闺蜜女友们小范围内互授的恋爱经验,她将见面待处的男人分为四类:条件不合适又没感觉的、条件合适但没感觉的、条件不合适但有感觉的、条件合适又有感觉的。相亲不就是那么回事嘛,带着放大镜互相挑,总得互相看对眼才行啊。什么理想?很可笑,也许到生命的最后,才发现:这一生,除了糊口,就没干别的事。黑大师那名言被改写得真是精妙: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凡是不可实现的,就是所谓的理想。左思平调侃着总结。在感情里,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要想经营得好,最重要的都是,搞清楚对方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作者追踪调研多年,倾力打造;首次抛开个案,聚焦离异群体;多位男女主人公揭示离异后的感情状态,带你走近离异男女这个独特人群……《离异男女》一次对中国离异人群的深度探访,引发不同情感阶段的人们对婚姻的理性思考。
  • 话说天下-2017年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阿龙
  • 话说天下-2017年_有声历史读物,至今还在播原来阿龙讲的阿龙_话说天下2009合集至阿龙_话说天下_2010年5月后的录音版本,会挑几个没发过的发一下。纵横天下,穿越历史,搜罗传奇,感受魅力。读不尽悲欢离合,盼不尽恩怨情仇。精彩的历史瞬间,别样的激情演义。尽在《话说天下》!由北京电台推出的节目《话说天下》都是历史小故事,内容包罗万象,非常值得一听!自从2008年一月在北京电台开播以来,每天一集,颇受听众好评和喜爱。非常适合于休闲解闷开车听。喜欢历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不过阿龙的小故事有不少是野史,传说,听着挺娱乐大众的,很轻松,所以请不要用学术水平和正史来较真。人物志,战国事,乱世情散去的硝烟战乱,远去的金戈铁马,一段段往事,在这里风生水起,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尘封千年的历史,欲说还休的善恶古往今来,谁能占尽万事风流借用古人智慧,解读历史细节,这里是每晚必听的《话说天下》。节目本着尊重事实,正说历史的原则,从浩瀚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中,精选最具代表性、戏剧性、经典性的情节,再加上独特的撰写手法,以及精彩的演艺风格,精良的制作,把这些已经尘封了的历史传奇,历史人物全新演绎在电波当中。《话说天下》希望所有的听众,都能够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分钟里,享受到天下文化的精粹,分享到天下智慧的结晶。力求把《话说天下》节目打造成一档兼顾文化品位和大众口味的精品广播栏目。
  • 揭秘蔡锷将军与名妓小凤仙的乱世情缘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关于蔡锷于小凤仙的一段情,开始蔡可能有“狎妓”以麻痹袁的意味,但人都有自身弱点,饮食男女在所难免,何况民国初年政府大员纳妾嫖妓也是寻常事。蔡锷当时33岁,小凤仙17岁,两情相悦,英雄美人悱恻缠绵成了千古美谈,民间亦多有传说。
  • 尘封不住的西夏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中古时期,在我国西北部崛起了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王朝。它先后与同时代的北宋、辽、南宋、金形成三足鼎立,并迅速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向顶峰。然而,随着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强大的军事征服,这个统治了西北广大地区190年名为西夏的王朝,在很短时间内仿佛被一笔勾销,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
  • 历史长河_这里是北京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北京,是一座朴实亲切而又大气磅礴的城市既能海纳百川,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姿,既能独树一帜,又不孤芳自赏。北京卫视的《这里是北京》不仅在节目内容上表现北京,更重要的是使栏目的灵魂与北京的灵魂相融合,使节目的风格与城市的风格相一致,这个栏目不仅仅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来静静的用心体会。本书就是该系列节目的文字版。
  • 建国大业_文艺之声版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王兴东、陈宝光 播 / 姚科 黎春
  • 《建国大业》讲述了:长篇小说《建国大业》是从1948年毛泽东在城南庄发出“五一”口号开始,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同舟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看起来仅是开一个会,然而正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完成“建国大业”;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身在蒋统区的民主党派的领袖们能不能来参加这个会议·三位非中共的民主人士又是怎样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
  • 红色远征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镜 播 / 佚名
  • 背水一战是大战,无路之路是生路。毛泽东受命危难,工农红军处逢生。十万双中国脚板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奇迹,千山万水飘荡着经久不息的话题。《红色远征》以严谨的考证和精美的叙述,向你摊开了历史掌心,让你领略那份真实,那份凝重,那份悲壮与瑰丽;还有那份惊愕,那份感慨——长征,仍然是前所未闻的故事!我把自己将写的长征与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做了这样的界定;索尔兹伯里是在漫谈、解读、评说长征;我则想全景式的再现长征……毛泽东以超人的大智慧,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将一场由错误路线导致的大逃亡导演成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出并非神话的神话。在那漫长的险象环生的征途上,对文字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因此,长征是写不尽的。
  • 汪云生_近代史纲要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汪云生 播 / 汪云生
  • 汪云生:人大马克思主义学员副教授,原北京地区研究生入学考试阅卷组组长。无耻。经查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本没这个人汪云生的人,更没有参加什么研究生考试阅卷组组长的事情。
  • 译制片回眸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现名为“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东北电影公司翻版组,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又诞生了上千部优秀译制电影和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历年获奖作品如下:《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永恒的爱情》(巴基斯坦)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妈妈的生日》(日本)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金牌》(菲律宾)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浪花之恋》(日本)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弗兰西丝》(美国)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两个人的车站》(苏联)1986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罗马假日》(美国)1987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魔窟寻谍》(美国)199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阴谋的代价》(法国)199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月夜》(意大利)199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超胆侠》(美国)2003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译制片奖提名。
上一页 1 ... 22 23 24 25 26 27 28 ... 4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