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二维码

人文社科 3837

切换至:文字列表排序:

  • 郑和下西洋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马骏杰 播 / 马骏杰
  • 郑和下西洋_百家讲坛。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由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访问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从此开创了大明王朝恢弘的一个航海时代。在这次下西洋之后,郑和又先后六下西洋,直到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他第七次远航并在途中病逝。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传播了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时间,曾经留下大量珍贵而繁复的档案文献资料。然而,这些档案资料,竟然在几十年后的明朝档案库中不翼而飞,并且从发现档案丢失的那一刻开始,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五百多年,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依然石沉大海、不见踪影。人们在为档案的丢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海量档案为何会不翼而飞、只字不留?既然档案不翼而飞,那么,后世的人们又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认识和了解郑和下西洋那些不为人知的恢弘壮举的呢?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明朝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就是“靖难之役”。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为求自保,发动反叛,以“靖难”也就是“平定国难”为旗号,向当时的皇帝建文朱允炆发起挑战,并在历时三年的残酷战乱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改变中国历史、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一代帝王。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朱棣的主要“敌人”,最终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明成祖朱棣自然如鲠在喉,寝食难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朱棣派出船队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那么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真的会出逃海外?郑和下西洋又是否真的是明成祖朱棣为追查建文帝的遗踪而精心布置的局呢?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继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堪称英主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外开疆拓土,维护了大明版图的完整。对内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并迁都北京,强化帝国统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宣盛世”。那么对于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真的会因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而派郑和下西洋吗?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 【首发】成吉思汗_于航播讲
  • 类 / 人物传记
  • 文 / 佚名 播 / 于航
  • 成吉思汗_于航播讲。毛泽东在《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有一段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段话其中一句写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只会射天上的大雕。自从我看了《成吉思汗》这本书后我就觉得成吉思汗不只是知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这个词分两个部分。“汗”、“可汗”是我国古时候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对“王”、“皇帝”之类的称呼;蒙语“成吉思”是“强大的”、“有力量的”的意思。“成吉思汗”的意思就是“强有力的可汗”。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13岁时父亲被塔塔尔部的人毒死,开始了颠簸的幼年生活。一个伟大的人物在出生时就有神灵庇佑。据说成吉思汗铁木真出生那天下了一场乳雨,他的父亲打胜战的时候他正好出生,手里拿着一个血块,坚硬如石,还有“神鸟”在天空中绕着圈儿飞翔,闪出神奇的光。或许这一切都预感着铁木真不是个平凡的人物吧!铁木真在友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展示出自己的英雄风采,成为了蒙古大汗。35岁时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52岁时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并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他还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时,就病逝于甘肃省清水县牛头河畔,享年73岁。成吉思汗由一个落难的王孙一跃而成为统一蒙古的可汗,这其中除了历史机遇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成吉思汗在青少年时代饱经磨难,父死,他助寡母承担起养育一家人的重任,而且还要应对部族仇人的迫害和追杀。正是如此艰辛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他的才能,使他拥有了骁勇善战、量大气粗,这些领袖人物必备的素质。
  • 台湾映像
  • 类 / 地理科普
  • 文 / 曼叶平 播 / 佚名
  • 台湾映像_地理科普有声读物。本书细述了海峡彼岸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经济状况、城市形态……为读者呈现一个活色生香而且是“现在时”的台湾。“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文化’与‘中国大陆文化’同根同源”,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台湾映像的叙事重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台湾社会形态、生活观念的影响上,并由此展开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形态的发掘和梳理。台湾映像作为一部普及型的“大众文化读本”,本书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为台湾社会浇铸出一种什么精神。而不是关注保存下来的语言习惯来自何方。事实上,现在对“精神”的讨论略显欠缺,而对“旁枝末节”则过于热衷。《台湾映像》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为台湾社会浇铸出一种什么精神。而不是关注保存下来的语言习惯来自何方。事实上,现在对“精神”的讨论略显欠缺,而对“旁枝末节”则过于热衷。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映像》不是提供给“洞悉天人之理”的人做资料用的,因此,它的行文具有散文特点,其中的句子全部经过认真的推敲和润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读者朋友看得既轻松,又有趣。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引起朋友们某种层面上的思考,就作者而言,已颇感欣慰了。基于上述原因,写作伊始,作者就没有过多地引用浩瀚史籍中的文献资料,以增添《台湾映像》的严肃性或权威性。《台湾映像》引用的,都是可以公开的、非常轻松有趣的资料,其目的,是为读者呈现一个活色生香而且是“现在时”的台湾。
  • 【首发】帝王心腹和珅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师江 播 / 于航
  • 帝王心腹和珅_有声历史读物。跟着和珅从乾隆走到了嘉庆,从呼风唤雨的大臣走到了日暮途穷的阶下囚,我跟随着他走完了他短短40多年的人生。让我想起了书封面写的那句话,执着于权力的人,最终在权利更迭的时候覆灭。和珅从小出自于书香门第,因为亲眼看到了家族的没落,饱尝人间冷暖,所以和弟弟奋发图强,用功读书,想有朝一日做官报效国家。是金子总会发光,和珅得努力因为机缘巧合和贵人帮助,得到了乾隆的赏识,在越来越多的权力的架空下,和珅尝到了权力的好处,也懂得了怎么样才能更快的获得权力。权力带给他金钱女子,一切一切他小时候曾经缺失和憎恨的东西,正因为他童年的缺失,使他的心成为了一个欲望的无底洞,成为了乾隆年间最大的蛀虫。最终走向了覆灭。有机会去恭王府看一下和珅的旧宅。简单介绍下和珅的出身。和珅原本是有家室背景的,他爸是福建兵马副都统(相当于福建军区司令),还有个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可惜和珅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家境便一落千丈。世态炎凉,亲朋好友见靠山倒了,都不愿帮忙。幸得外祖父的善意资助,和珅得以进入咸安宫(当时最好的学校)学习。少年和珅非常刻苦用功,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四书五经更是烂熟于心。平时还可以模仿乾隆字体,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考场失意后果断放弃科举,进宫服侍天子,苦熬三年后终于抓住乾隆偶然间的一句问话,引经据典巧妙回答,博得乾隆的好感,得以侍君左右。此后,和珅凭借准确揣摩圣意的本领、出色的办事能力以及对商业理财的精通,平步青云,不到三十岁便位极人臣。同时,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搜刮敛财,入宫三十年便已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珅一辈子机关算尽,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后路,乾隆驾崩次日,和珅便跌入万劫不复深渊,新皇出手,迅速被抄家清算,仅15天,和珅由大清二号首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 【首发】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开元 播 / 佚名
  •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_有声历史读物。李开元先生写《秦崩》的时候并没有很俗套地从秦始皇驾崩,赵高李斯合谋开始说起。而是很独特地从后来的汉高祖刘邦的家庭开始说起,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最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侠义豪杰崛起的历程。李开元教授完全剖析透彻、还原事实秦帝国何以只有十五年的历史?秦始皇和秦二世竟然不过三代?如果刘邦是市井之徒,他凭什么条件吸引良将人才,崛起于秦始皇时代?项羽身为名门贵族后裔,他的足智和匹夫之勇,何以最后落得乌江自刎?单从历史人物看,刘邦为人大度、擅用人并乐于结交民间能人,这是因,有这样的名声在外,致使人才追随,这是果;隐忍、稳重这是因,被楚怀王派去攻取关中(决定刘邦先入咸阳称王的关键),这是果。相较之下,项羽年轻气盛、长于军事,背后有项氏一族的势力,这是因,被楚怀王忌惮,派去作为宋义的副将救赵国(决定项羽不能先入咸阳),这是果。再有,秦帝国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这是因,反秦组织不断涌现就是果。如此种种,让人深感因果不虚,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的天赋、继承于父母的个性等等,赋予他种种行为,种下种种因,收获种种果,真是神奇!
  • 终极流亡:亡命天涯的国家元首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李涛 播 / hongning
  • 终极流亡:亡命天边的国家元首_有声纪实文学。《终极流亡:亡命天边的国家元首》选取了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个国家元首的流亡故事,对其流亡前的政治生活以及流亡后的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深刻的解读。巴列维、李承晚、西哈努克、藤森……这些曾在各国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最终都走上了背井离乡的流亡之路。他们中有的是滥用权力自食其果,有的是大志未成被人夺权,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退位……本书无意为这些流亡者的功过进行定论,只是将其失权去国的原委和盘托出,而由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权力,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极度的诱惑,而身处政坛的人对它更是趋之若鹜,他们为权力而进行的争斗从未停止过。善用权力为民谋福者,其统治才能长盛不衰;反之,滥用权力草菅民命者,其下场必定悲惨凄凉,甚至不得不流亡他国。独家披露15个国家元首的流亡路,深度解析15个政府首脑的不归之路。
  • 从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大家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张志君 播 / 张志君
  • 从书院走出来的名人大家_有声历史读物。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北宋初年,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庠,由私人读书治学之所发展为聚徒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以白鹿洞书院为起点,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所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院,为书院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这首先要从古代书院的功能说起,现在公认古代书院的功能,分为教书、藏刻书、祭祀三个方向。其中教书这方面,又分为日常和临时两个部分。日常的的教学部分,自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等都是基本教材,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授,其实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不懂的再与老师交流,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与业都在圣贤书中,老师只要做好解惑就行了。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洞主”。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宋朝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
  • 中国高考报告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何建明 播 / 大力
  • 《中国高考报告_有声纪实文学》是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9-2000年度)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2000年十大畅销图书。“每年的中国大学考试就像一场战争,参加的人数和激烈程度是全世界所罕见的。一个叫何建明的作家写的一部《中国高考报告》详尽记录了这个高考大国的高考实景,读后对中国的当代教育会有更多的认识。”《中国高考报告》不仅风靡中国读者,而且被介绍到十几个国家,先后被日本等国家选入大学教材。作者说:我不知道国人听了这些女孩子的话后有什么感想?而我嗅到的却是一股浓烈的战争硝烟。20余年了,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使得今天35至50来岁年龄段的社会主流骨干们,每每谈论起它时都有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通过高考,已经走出了人生末途”的感觉。然而当这一代人的子女也开始走向高考战场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听到了截然相反的声音呢?新千年伊始,当国家宣布10年后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由目前的9%左右提高到15%的目标,全国各界为此齐声欢呼之时,不知是否有人想到在今后的10年间,中国一亿五千多万青年学生中仍将有85%的人不能步入大学。这个数字给予我们的是怎样的现实?那就是:上大学的竞争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激烈。竞争将在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好校与差校、富人与穷人之间展开……因此,高考仍将是中国未来20年间百姓最关注的头等问题和影响民族复兴的大事。
  • 五四文坛旧事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许子东 播 / 许子东
  • 五四文坛旧事_有声历史读物。“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学运动之风轰烈来袭,以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否定传统封建文化,倡导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先进文化,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一时间,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文学被推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全国上下文学青年纷纷追随,一呼百应。就这样,文学革命指引了当时万千先进思想者前进的方向。而这其中,不乏涌现出一大批为后世所熟知的民国传奇人物,更有无数故事传为后世佳话,抑或成为人们心头的不解之谜……直至今日,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许子东教授,将在这一系列节目中,揭开那些五四文学大家的故事的神秘面纱,讲述一段段多数观众只闻其名,却不知内情的民国过往……女儿即将香消玉殒。母亲忖度等着,若自己拿钱给她买药,倒证实了自己有私房钱存着。于是按兵不动,任着女儿往生命尽头挪步。1944年,张爱玲在小说《花雕》里,刻画了这样的一个母亲:自私、凉薄、冷漠。《创造》是茅盾第一篇短篇小说,1927年写于上海,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之后。小说男主人公叫君实,女主人公叫娴娴,三一律格式,写这对夫妻起床前数小时的意识流。一开始详细描写他们的房间,是一个波尔乔亚的生活标准:有镜子、睡衣、书桌、柜子,有外国的西服,有大床,门外还有小汽车的声音——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比较最早正面渲染都市西化中产生活方式的作品,茅盾的“小资情调”当时受到左派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的批评。
  • 终极刺杀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涛 播 / hongning
  • 《终极刺杀》,同名电影和图书,讲述肉食类猛禽的专家瑞秋,当南非知名人权领袖曼德拉进城时,一群联邦调查局的干员将她家设为观察据点,瑞秋成功破坏该暗杀计划后,她发现自己成了他们杀人灭口名单上的头号目标,智取杀人不眨眼的敌人,化身为她最钟爱的猛禽为自己的性命奋斗。
  • 【首发】海子评传
  • 类 / 人物传记
  • 文 / 燎原 播 / 荆北平
  • 海子评传_有声人物传记。这是一位诗人用优美如诗的语言,在讲述着另一位诗人的足迹与诗心。《海子评传》以诗的灵性,再现了诗的精灵,这样的上乘力作,非大手笔莫能为之。燎原老师的诗词、诗评、诗研作品很有影响力,有这样的知音为之作传,这对于海子,是一件有着再生意义的大事情。一个诗人,他超越了时间,甚至超越了空间,所以他永存……海子是一个既不可重复,也无法效仿的诗歌英雄。他的独一无二来自将个体生命直接化为诗歌光焰的渴念,来自他孤军深入的勇气和“只能如此”的语言形式。作者把海子还原成一颗真正的太阳,拨开迷雾,喷射出万丈光焰。可以说,《海子评传》是一次诗性创作,是一部独特的诗篇。因此,燎原和骆一禾、西川一起,甚至是以后二者所不具备的“完形”能力,终于把“海子”这部具有创世意味的长诗写完了。于是,一个海子才真正变成了十个海子。此书是诗评家燎原的代表作,多次再版,最近又出了最新的修订版。透过纸背,我感到他是一个具有天才的艺术感受,地火一般生命激情,义无反顾地朝着精神的终极理想迈进的人。太平洋,阳光曲,谁与赤子相诵?慈母痛殷殷,高河镇、海子林地哀恸。太阳诗会。王者叹、麦田播种。星火燎烈亚洲铜,梦为马、绿松石炯。问诗剧重生,何方演?追慕至、查湾黑洞。遥遥无期礼撒,骆一禾,泪涌荒垄。而今仗剑啸咏。断寂寞、长河冲动。刺槐里,泪水月中闪,西川一统。
  • 崔岱远_京范儿
  • 类 / 百科文化
  • 文 / 崔岱远 播 / 崔岱远
  • 《京范儿_有声百科知识》书中描摹老北京的种种读来身临其境,真实的仿佛就坐在这些店面里,这些人身旁。可见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后记里作者也感谢了相关专家给他掰开了揉碎了的讲解。对于这一点,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京味儿作家的一部新作,回味老北京的优美散文。你可以从作者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感受老北京那种地道的劲头儿,那种纯粹的味道,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儿”。京范儿全书分三大块回忆和描绘了老北京的种种,伴随着作者本人亲身成长的经历与当下走访的成果,把那些正在逐渐从人们生活视野中消失的老东西重新激活了,但无论作者用何等至真至切的态度与何种发自肺腑的文字,我想产生强烈共鸣并且乐在其中的大多数还是那些跟他有着同样成长环境的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因为有些东西是打小儿就扎在了思想的根儿里的。这“京范儿”是什么?就是追求精细的极致,而且无论你身处什么阶层,都有属于你对精致追求的情趣。无论名门大店,还是街边小铺,选料精、做工细、服务贴心等特点,在全国、全世界可以说家喻户晓。《京范儿》日前在老舍茶馆进行了新书发布,书里写了北京的五行八作、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写了胡同、四合院、老街道,还有鲜为人知的紫禁城故事,还有提笼、架鸟、撂跤、听戏的故事。
  • 百家讲坛_镇馆之宝_第2季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葛亮 播 / 葛亮
  • 百家讲坛_镇馆之宝_有声历史读物。纵览文化瑰宝,解读历史谜题。自2016年起,每年六月《百家讲坛》栏目都会为观众朋友呈上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特别推出系列节目《镇馆之宝》。去年,我们介绍了曾侯乙墓、千古编钟、越剑传奇等精彩的内容,受到广大观众的强烈好评。今年,《镇馆之宝》特别节目全新升级,不仅加入了微信互动的网友提问环节,还将邀请参与考古一线的研究者为您带来更多的文物信息。今天是《镇馆之宝》第二季的第一集。我们的节目首先关注的是上海博物馆,去过上海博物馆的观众朋友可能知道,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百多万件,以青铜器馆藏为其特色,堪称中国青铜器收藏的半壁江山。走进青铜馆的大门,迎面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一件做工精美、长相如巨斧的青铜器。这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上博馆藏历史最悠久的青铜器之一,镶嵌十字纹方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考古文物工作者的研究,这件历史悠久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信息也逐渐的明晰。那么,这件稍显笨重的青铜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它又如何成为了上博青铜馆的第一件展品呢?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中,有一件至今被奉为上博分量最重、地位最高、经历最为曲折的青铜器,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周大克鼎。这件雕刻有精美花纹铸有长篇铭文的青铜鼎,雄伟地伫立在青铜馆中。虽然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洗刷,但是保存的却如此完好,风采依旧。凡是参观过大克鼎的游客,无一不被它雄伟的气势、精美的纹路纹饰所震撼。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件闻名于世的镇馆之宝,在清朝末年出土后,却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一度险些流失于国外。在中国近代的百年百事中,有一个伟大的家族始终不厌不弃的保护着这件西周大克鼎。正是有了他们的护佑,这件国之重器才能安然度过那场百年浩劫。那么,这个自始至终护佑国宝的家族到底身居何方?国宝级的文物西周大克鼎,到底经历了哪些岁月的考验呢?
  • 【首发】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李开元 播 / 佚名
  •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_有声历史读物。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争霸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楚亡》这本书是从那场史上最有名的饭局开始的,那场饭局自然就是鸿门宴。虽然这顿饭已经吃完两千多年,之前高中课本里面也学过。过了十来年,现在能记住的名句也就剩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竖子不足与谋"这两句。直到读到李开元先生这本书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场饭局是多么的神奇,尤其是这场饭局中的人以及每个人的命运,让这场饭局越发的引人入胜。陈胜、吴广起义为何以项燕及扶苏为号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说法错在哪里?谁又在乌江畔目睹了项羽最后的身影?为丰富《史记》中楚汉相争的历史细节,李开元追随太史公的足迹,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楚亡》从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的结合入手,加上合理的推理及想象,为读者揭开了司马迁语焉未详的历史谜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也可谓一部向太史公致敬的作品。项羽为什么最终失败?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项羽失败的4个原因:①背弃关中回到楚国,项羽不继承秦国西部关中,而是自王于彭城,犯战略地理的错误。②项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不能妥善对待旧主楚怀王,引发以下克上的政治风潮,犯政治伦理错乱的错误。③以功高劳厚自做,行事逞一己之私见而不师法古人,犯固执已见,不向历史学习的错误。④一意以武力经营天下,自称霸王之业,犯迷信武力而忽视政治的错误。
  • 国宝传奇_百家讲坛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荣宏君 播 / 荣宏君
  • 国宝传奇_百家讲坛。坐落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珍藏着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物,是我国文物收藏的神圣殿堂。在这些数量浩繁的文物当中,有几件国宝级书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巅峰之作,精品中的精品,这其中就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宋徽宗的《雪江归棹图》、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等,跨越千年的传承。世事巨变,沧海桑田,千百年来,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政权更迭,在经历了种种坎坷与磨难之后,这些国宝最终幸运地流传到了今天,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性收藏,而它们之所以能有这样好的归宿,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国宝级的书画作品,都是张伯驹在民国时期花重金收藏的,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张伯驹又陆续把自己的收藏品,无偿地捐献给国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本次《百家讲坛》围绕那些经张伯驹收藏,并最终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文物,与大家共同解读,这些国宝级书画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  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河南项城。张家的祖上向来看重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到了张伯驹的祖父张瑞桢这一代,张家在河南项城也是十分有名望的读书人家。张伯驹自小聪明伶俐,八岁入私塾,九岁就会作诗,被私塾老师称赞为神童,并认为张伯驹如果稍加培养,将来必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因为有了文化、物质、情怀,这样三大收藏家必备条件,张伯驹与书画文物之间产生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众多的《国宝传奇》。
  • 健康之路2016年
  • 类 / 健康养生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健康之路》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以关注大众身心、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为主旨的谈话类服务节目。开办至今,凭借鲜明的节目定位、权威的专家讲解、科学的现场演示,为大众传播最实用,最科学的健康知识。本期节目请到的嘉宾是上海瑞金医院的副院长沈柏用。专家认为,过食肉类最易引发胰腺癌。此外,胰腺癌其实是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爱喝酒的生活习惯与胰腺癌最相关。胰腺作为人的整个身体消化系统的一个部分,从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吸入的空气中,如果有对身体不好的、有害的,或者是加重胰腺负担的,都是胰腺癌发病的诱因。突发糖尿病要排查一下胰腺癌。因为胰腺的肿瘤长得非常快,而长肿瘤的位置没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一旦糖尿病很快的出现,并且加重,说明胰腺当中某一个部分被破坏,血糖就会往上升。及时治疗胰腺癌只能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早期的时候发现肿瘤,采取手术切除是能够真正治好病的关键。几个动作让远离痴呆不是梦!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吧!请找到一位小伙伴,然后请他念下面的这段话,当你听到“红”这个字时,请拍一下手。听觉训练,现在开始~傍晚我穿着红外套,骑着红色的自行车,看到晚霞将天空染得红彤彤的。我向红色的天空望了一眼,看到了几只飞翔的鸽子。回到家,我的姐姐小红穿着红裙子,头上梳着一条红发带,在红地板上跳舞。她告诉我,待会儿要去红树林剧场,于是她骑着我的红色自行车走了。怎么样,你拍对了吗?可别小看这个测试,里面可隐藏着大学问呢。有的人拍得准,有的人却拍乱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脑的什么功能?
  • 【首发】梁晓声自述
  • 类 / 人物传记
  • 文 / 梁晓声 播 / 小柯
  • 梁晓声自述_有声人物传记,是梁晓声的人生图文自传体力作。全书共分为两部分:首先是梁晓声追思父母的文章,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父母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关爱,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和点点滴滴的人生琐忆,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人间大爱;其次主要是梁晓声的人生自述文章,内容以梁晓声个人成长经历为主,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成长片段,多少能折射出60多年来社会变革的细枝末节,勾勒出他最完整的一张人生简历。孩子夭折、家庭贫困、丈夫远在西北工作,是母亲瘦弱的身躯和坚强的信念撑起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虽然极度害怕毛虫,但是想到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母亲还是爬到树上撸榆钱儿。儿时的梁晓声想买一本书,在嘈杂吵闹的缝纫机厂找到了母亲,母亲痛快地给了钱,梁晓声却改了主意,用拿到的一块五角给妈妈买了一瓶罐头。妈妈虽然责备了他,不过又给了儿子买书的钱。虽然贫穷,母亲从来没有在渴望读书的路上阻拦过梁晓声。而父亲,梁晓声的体会有些五味杂陈。一辈子靠力气吃饭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有不可撼动的权威。姐姐的夭折、大哥进精神病院,都让梁晓声对父亲心存芥蒂。一辈子斗争,无声的抵抗,短暂的和解。这发生在东北大杂院里的故事,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
  • 不可复制的曾国藩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佚名 播 / 佚名
  • 不可复制的曾国藩_有声人物传记。听《不可复制的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泽东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正是中国内乱外患交迫之时。曾国藩所关心的,在外患有"英夷",在内有太平天国,在灾情则有黄河决口。所以,他读书更侧重经世致用之学特别是舆地之学。在闲暇的时候,曾国藩对于军政大计,以及各种庶务,通过大量的并有所选择性地阅读古代史籍,尽量把现实的问题考究详尽。所以一旦当权,便能把平时读书得来的学问,拿出来应用。后来太平天国声势大盛,曾国藩以一书生出而致用,终能镇灭洪、杨,一般人都引以为异。我们只要知道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活,十多年京师名流之间的交往互教,十多年京师期间坚持不懈地刻苦攻读经世致用之书籍,是如何地准备着应付事变,如何地关切时务,如何地虚心研究,便可知道曾国藩的成功,决不是侥幸得来的了。
  • 晚清最后十八年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黄治军 播 / 佚名
  • 晚清最后十八年_有声历史读物。这本书是从一个反面人物袁世凯写起的,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对他的影视形象也很了解,但从来不是很了解这个历史人物。袁世凯原来是个出生在大家在的“官二代”,而且是弃文从武,靠着自己的实力在朝鲜的战场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并且“23岁升官了,成了清国正五品的“同知”——也就是副市级官员,年薪80两,正式成为驻朝清军一个营的长官……后来写袁世凯在多次走正途请求回国未果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而时机终于到了朝鲜的东林党起义,袁世凯借着请求清政府出兵的机会,称病回到国内,并通过各种手段——面见李鸿章、贿赂权贵,达到了留在国内的目的。晚清最后的时代,正好在世纪之交。这是一个走向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血腥和杀戮的时代,当我们回首康乾盛世“夕阳无限好”时,也不由得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19世纪是欧美瓜分世界的时代,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紧锁着的国门,中国进入了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与非洲、印度和土耳其一样,等待着被肢解瓜分的命运。清朝,陈封历史史册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它的了解除了中学历史课本上那有限的粗略的知识外就是观看各种影视剧了,而这两者要么太粗糙要么太夸张,只有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才能最接近真实的事件经过,才能学习其中的智慧和处世的经验。这本《晚清最后十八年》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关于袁世凯的一些事迹,慈禧是怎样在后宫争宠上位的经过,还有详细的甲午战争详细的前因后果,以及戊戌变法的史实经过。扫清了我曾经认知的盲点,而那种愤恨、恼怒、痛苦、概叹的情绪却一直伴随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 林语堂_苏东坡传
  • 类 / 人物传记
  • 文 / 林语堂 播 / 佚名
  • 林语堂_苏东坡传_有声人物传记。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自从1079年3月,苏轼到湖州去做知州。打击也随之而来。苏轼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后来经过了多方营救。如宰相吴充对神宗进言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苏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赎苏轼的罪。
  • 【首发】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 类 / 人物传记
  • 文 / 度阴山 播 / 于航
  •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_有声人物传记。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公认具备“立功”“立德”“立言”三大德的圣人,从人生的维度,曾国藩又堪称中国士大夫的完美模版,40岁不到便官拜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升至二品,40岁后独力支撑大清危局,力挽狂澜,平定太平天国,堪称晚清第一功臣。曾国藩做官立功都达到极致,晚年面对凶险的政局,依然全身免祸,死后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很多人知道曾国藩从小资质平平,反应迟缓,并不以机谋见长,但很少人了解,正是曾国藩的“又笨又慢”,才成就了他的“千古完人”。“或许,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在家人,特别是他父亲曾麟书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后来他的父亲不再充当他的闹铃,他就自己制作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越。他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曾国藩、王阳明二人都在短暂的人生中缔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王阳明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天资,曾国藩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后天努力。而这后天努力,也不是瞎努力,他努力的源泉和指导思想正是我们耳熟能详,却半信半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非是以儒家为领舞,百家伴舞的一门修齐治平秘籍。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用这一精华而修炼成才,但能修成超级大才,恐怕只有曾国藩一个。
  • 五百年来王阳明_百家讲坛
  • 类 / 人物传记
  • 文 / 郦波 播 / 郦波
  • 五百年来王阳明_百家讲坛_有声人物传记。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因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非但精通文史,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而且善于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大儒。特别是他所开创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也是近五百年来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后人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四圣”。那么,从少年轻狂到潜心向学,从被囚诏狱到龙场悟道,从一封信剿灭山贼到四十多天平宁王之乱,王阳明究竟是如何于重重困境中,修炼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圣人的?网络时代的今天,重新审看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重新解读五百年前的古人思想,究竟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有人说欲成大事业,必读王阳明?为什么有人说强大内心,尽在阳明心学?五百多年过去了,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炼、致良知,又将如何影响今天的我们?公元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进了翰林院,这对王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小王阳明来说,也是人生一大转折。第二年,十一岁的王阳明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随后,王阳明入塾就学,真正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虽说王阳明十二岁才开始系统地研读四书五经,但他远远高于其它同龄人的领悟能力,常常让老师们惊讶不已。然而王阳明注定既是一个天才儿童,也是一个“问题儿童”。不久老师们发现,这位王同学不仅喜欢舞枪弄棒,经常逃学,还喜欢挑战老师,时常在课堂上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么,顽劣的王阳明,为什么突然有一天竟然立志将来要成为一代圣人?时常被“叫家长”的王华,为什么听闻自己的儿子终于改邪归正,要读书做圣贤,却仍然高兴不起来?让我们和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敬请收看《五百年来王阳明》
  • 大故宫_第4部_百家讲坛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阎崇年 播 / 阎崇年
  • 大故宫_第4部_百家讲坛。瓷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早在数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瓷器,从公元八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对外输出,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中国瓷器通过海、陆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因此也被誉为“瓷国”,可以说,瓷器是“丝绸之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载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史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水与土在人们的指尖缓缓滑过,泥与火在人们的期盼中幻化成形,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中珍品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从素瓷到彩瓷;从青花到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瓷器带给世人的永远是震撼和惊喜。而在帝制时代,代表瓷器制作最高水平的,无疑就是“御窑”,即皇家御用瓷窑。皇帝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国家最优秀的人才,选用最优质的原材料,采取最先进的技术,烧制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复、质量上乘的皇家以及国家用瓷。因此,御窑及御窑瓷器,记录了帝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所以,从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到后来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无一不是在千锤百炼中成就自己盛名的。那么,当我们回望御窑千年的历史,首先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御窑”景德镇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成长为誉满全球的“瓷都”的?在“五大名窑”的夹击下,它到底凭借什么才能脱颖而出?中国古人究竟如何在水与土的交融中、在泥与火的碰撞中,孕育出绝世的瓷中珍品呢?景德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众多的名窑中脱颖而出,宋真宗亲自为其赐名,确立了它在皇家瓷器制作中的核心地位。而真正实现王朝对景德镇全面的管理,则是在宋真宗之后、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神宗时期。此时的大宋王朝,开国已历百余年,官场懈怠、积弊丛生、兵弱民贫,励精图治的宋神宗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于是他任用名相王安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熙宁新政”,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王安石变法”。在变法期间,中国瓷窑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机构横空出世,它不仅将改变景德镇的地位,也将改写中国的陶瓷史。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设立瓷窑博易务,在景德镇积极推行市易法,是王安石变法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那么,宋神宗会选派谁出任景德镇的首任税官?而令人蹊跷的是,一代文豪苏轼为什么又会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首任税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呢?历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阎崇年研究员继续与您一起,走近御窑千年的传奇历史,品读魅力无穷的瓷器文化。
  • 宿磊、罗婷婷_地理故事
  • 类 / 地理科普
  • 文 / 宿磊、罗婷婷 播 / 佚名
  • 宿磊、罗婷婷_地理故事_地理科普有声读物。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一些地理的奥秘,便从科学的角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其中的奥妙娓娓道来,让你在惊奇感叹中完成一次趣味无穷的旅程。同时,又对其中一些人类还无法解释的问题和现象,留给你一个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你可以对自己身处的这个地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于基于地球基础上的人类历史和文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你喜欢地理吗?你觉得地理很难很枯燥吗?在这里,地理知识不再是程式化的科普说教,而是一个个清新活泼的精彩故事。同时,每个故事配备的小板块也为它增色不少。打破枯燥单调的科普说教、传统填鸭式的内容灌输,以一种清新活泼的方式呈现知识,才能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地理不再枯燥,也不再是难事。《地理故事》就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生动而又翔实地向你介绍了你在课本中读不到的,并且又令你十分感兴趣的千奇百怪的地理奇观;讲述了一些给人以智慧启迪的地理知识,以及人们在生活现象中领悟到的地理故事;告诉你在神奇的远古文明遗址迷踪中隐藏着的许多令人费解的秘密,并且要带你穿越历史的隧道,去解读藏在古老废墟中的文明密码。《地理故事》实现了故事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让你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地理学科知识的巨大魅力。
  • 【首发】丹心素裹_沈安娜潜伏实录_肖玉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沈安娜 播 / 肖玉
  • 丹心素裹_沈安娜潜伏实录_有声纪实文学_肖玉播讲。详述了沈安娜潜伏国民党中央即蒋介石身边14年的极具危险而又成功实施、发挥重大作用的的地下工作经历(情景非常感人),把中共党史和情报史上一段颇为传奇的历史公之于众。同时,通过沈安娜情报工作的记述,反映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后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地下情报工作的许多重大历史,如中央特科后期的历史、抗战时期党在国统区情报工作人员的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吴克坚情报系统的工作等。沈安娜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幼诵读古典诗文,练习毛笔书法,写得一手娟秀的楷书和行书。即便是1926年,11岁失去父亲后,家道衰落,靠外婆接济和变卖家产为生,仍将她送入新式学堂泰兴县城东女校和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些都为她后来能以娴熟的速记技能顺利打入国民党内部奠定了基础。沈安娜是中共情报战线的杰出女战士。1935年未满20岁的她,在上海一片白色恐怖下投身革命,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搜集情报,成为“中央特科”后期的一名小兵。我的父亲华明之,1934年21岁时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母亲同为“中央特科”的一员。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充满风险的秘密情报工作中,他们的爱情之花美丽绽放,成为对党绝对忠诚的夫妻情报组。丹心素裹传递了两位革命前辈坚定为党的事业奋斗贡献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贯穿全书,是沈安娜和华明之终生追求的精髓。沈安娜出身虽非大富大贵,但也非穷困潦倒的家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她的选择代表了一批致力于改变国家命运的青年的政治诉求和主张。这种选择与党的进步思想的传播、动员和教育有关,与个人思想觉悟紧密相连。
  • 【首发】明朝大佬戚继光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阿喜 播 / 于航
  • 明朝大佬戚继光_有声历史读物。史学名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赞叹道:“在可能的范围里,戚继光已经做到至矣尽矣!”戚继光的为人处世,决定了他也许做不了一个能改变世界的英雄,却能成为一个在现有条件下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能人。读懂戚继光,读懂他的人生,也许就决定了你是一个只会制造问题的夸夸其谈者,还是一个能确实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戚继光出身于一个将门家庭,从小就受到为人正直、文武全才的父亲戚景通极为严格的教育,而由于他们都长期住在防倭寇的前线,对倭寇焚掠人民的景象历历在目,十分痛恨。所以从小就立下了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长大之后,戚继光怀着满腔热枕,奉命率领军队踏上了抗倭寇的艰辛征途。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第一次知道戚继光,那还是中学课本上的那个让倭寇闻名丧胆的戚家军。那时也曾让我敬佩不已,再读这本书,那个胸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少年,在我心中鲜活起来,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他,招募一支农民军,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成为一支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铁军,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从此南方无战事,当调任北方固守长城时,能时时不忘修固长城,军事训练,守卫疆土16年,戎马一生,然因反张居正运动的牵连,罢职还乡在贫病孤独中终了一生。
  • 国之名称_百家讲坛
  • 类 / 百科文化
  • 文 / 胡阿祥 播 / 胡阿祥
  • 国之名称_百家讲坛_有声百科知识。我们的祖国,拥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拥有纵横一万年的地理空间,在这悠久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里,我们中国曾经有过很多的名称。除了历代统一王朝国号如夏、商、周、大元、大明、大清等之外,同时又有众多的古今名号和繁杂的域外称谓。比如我们经常自称为“华夏”、“中华”、“九州”,外国人则称我们为“China”、“Serice”、“Taugas”。那么,这些名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特殊涵义?自周朝开始,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我国历史书写下了三千年数十个朝代的更替流变,历朝历代虽有各自正式的国号,但都延用了“中国”这个名称。那么,“中国”这个名称究竟具有怎样的地理指代意义,与文化象征意义呢?“中国”又是如何成了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旷世大名呢?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三代”。夏朝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历时470年上下,公元前1600前后被商朝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商朝享国约550多年,公元前1046年被周朝所取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享国最长的朝代,历时近800年,而“华夏”一词最早便出现于周朝,用来指代当时的国家疆域。周人灭商立周,以夏朝的继承者自居,最终以“华夏”自称,来标榜自身文化的正统和文明的先进。由此可见,“华夏”一词中的“夏”与夏朝的国号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夏朝为何要以“夏”字命名?对于“夏”这一国号的解释,学术界仍旧存在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蟋蟀说,有天牛说,甚至还有人认为夏国号的本意是猴,是源于原始部族对猴祖的崇拜。那么,关于“夏”字最初的本意,胡阿祥教授又有着怎样的见解呢?时至如今,“华夏”一词仍被沿用,并且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代称,那么“华夏”一词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美好取义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继系列讲座《国号》之后,再次莅临《百家讲坛》,为我们细数古今中外关于中国的各种名称及其来源取义。
  • 【首发】嗜血的皇冠_于航播讲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曹昇 播 / 于航
  • 嗜血的皇冠_有声历史读物_于航播讲。历史上有一个皇帝,他文有王者气度,可压服号称当时文采第一的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武有万夫不当之勇,率三千精兵可破百万之师(实际四十二万);上马可统帅黑白二道,既能降服赤眉绿林草莽,招降各方诸侯;下马可治国安邦,又有知人识人之能,任用贤能。气度宽宏,你看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很多都是敌方将领,但他都能不计前嫌,甚至有杀兄仇人的干将也一样能收归己用。他就是刘秀。刘秀当为天子!这是刘秀的命,至少曹昇是这么看的,刘秀所作的不过是尽心尽力顺势而为,这一顺直接把自己顺上了皇帝宝座。我们每个人既有自己的宿命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可改有的难动,历史的潮流不可改变,我们要做的并谨记的无非是顺者昌逆者亡!刘秀的人格魅力加文治武功非常值得钦佩。能与刘秀比者,只有唐宗宋祖,外加康熙大帝。然而,唐太宗杀弟,囚服囚子毕竟不美,而宋太祖确自己不得善终。所以真正帝王胸怀,怀柔天下的千古一帝,只有刘秀和康熙皇帝两人而已。说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忍耐是很重要的,如果刘秀不肯忍到最后,时机还未成熟就公然和更始朝廷作对,他一定会被绿林军消灭。我们在生活中,虽不能像刘秀那样忍辱负重,但也要对一些小事进行谦让,只有先舍后得,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同时,我们还应该谦虚谨慎,刘秀大破王邑几十万大军,声名远扬,还被有名的占卜师蔡少公谶过“刘秀当为天子”,可他从不张扬,小心翼翼地前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如此,谨慎地去处理一切问题,步步为赢,才能不出差错,使得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成功。
  • 【首发】离异男女
  • 类 / 历史探索
  • 文 / 余静 播 / 陈歌
  • 《离异男女_言情有声小说》首部表现离异群体的治愈系暖心之作,揭秘离异男女的百态情感和戏剧人生。凭着已有的感情经历和女人特有的直觉,外加闺蜜女友们小范围内互授的恋爱经验,她将见面待处的男人分为四类:条件不合适又没感觉的、条件合适但没感觉的、条件不合适但有感觉的、条件合适又有感觉的。相亲不就是那么回事嘛,带着放大镜互相挑,总得互相看对眼才行啊。什么理想?很可笑,也许到生命的最后,才发现:这一生,除了糊口,就没干别的事。黑大师那名言被改写得真是精妙: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凡是不可实现的,就是所谓的理想。左思平调侃着总结。在感情里,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要想经营得好,最重要的都是,搞清楚对方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作者追踪调研多年,倾力打造;首次抛开个案,聚焦离异群体;多位男女主人公揭示离异后的感情状态,带你走近离异男女这个独特人群……《离异男女》一次对中国离异人群的深度探访,引发不同情感阶段的人们对婚姻的理性思考。
  • 旅程无终点_黎春播讲
  • 类 / 纪实写真
  • 文 / 陆棣 播 / 黎春
  • 旅程无终点_黎春播讲。本书讲述了白血病患者小米真实而传奇的经历。在重症病房经历和目睹了生与死的小米痊愈后,为完成对逝去病友的承诺,徒步远行,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如约抵达了有“隐秘的莲花”之称的西藏墨脱。因生死而承诺,以承诺超越生死。作品突破了同类题材的悲情基调和悲剧结局,带领读者重新认知生命价值,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旅程无终点上半部分写重症病房,下半部分写墨脱途中,两者都与死亡紧密相伴,核心是生死和承诺。生死是谈不尽的哲学命题。承诺是精神。故事是这样的——几年前,陆棣接触到许多白血病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相继过世了,一个活下来的白血病女孩触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她就是上海女孩小米。小米痊愈后,毅然辞去工作,独自远行数千里,途中两度面临死亡。而小米之所以不惜用命作为赌注也要走完这段旅程,仅仅因为她六年前对病友的一句承诺。她和小米同样得了白血病,但她过世了,小米活下来了。《旅程》后半部写小米在墨脱徒步。陆棣虽有小米旅途经历和情感起伏素材,有墨脱丰富全面的风土人情传说等资料,但是,他为找到徒步感觉,身体力行,一个60多岁的老人去徽杭古道徒步、仙霞古道徒步。丰厚的生活积累和翔实的病情、案例和信息资料,需要精选、提炼和压缩,删繁去冗,精益求精。